?
洛陽挖掘博物館、非遺等文化資源,打造“洛陽禮物”博物館之都系列文創產品,包括復仿制品、文具、郵品、生活用品、服飾等,讓民眾把“博物館”、“文物”帶回家。新華社記者 朱 祥攝
千里江山圖創意圍巾、花鳥圖手機殼、故宮貓平安書包……原本靜態的文物變身潮流設計之后,屢屢賣到脫銷。近年一些博物館放下架子,推出了一系列“接地氣”的文化創意產品。通過傳統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無縫銜接,文物在老百姓心中不再是陽春白雪、嚴肅生硬的古板面孔,而是生動有趣接地氣的時尚文化元素。
文創產品新意迭出
曾幾何時,《我在故宮修文物》節目引發了觀眾的熱烈反響,網友紛紛為繁復精美的文物和修復者們幾十年如一日的匠人精神點贊。
今年6月,觀眾們就將有機會進入故宮文物醫院,揭開文物修復的神秘面紗,屆時將有15人從871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作為志愿者為觀眾解讀千年技藝如何傳承。故宮博物院負責人表示:“此次啟動志愿者招募活動,目的在于使博物館文化展示能夠更加多元、更加深入地走近觀眾。”
近年來為了做好故宮“大IP”,故宮文創匠心獨運,讓故宮元素看得見,摸得著,甚至可以帶回家。
在天貓故宮博物院文創旗艦店上,創意飾品、手賬貼紙、文房書籍,在底蘊厚重的文物中注入了時代元素。故宮除了自身推出的文創產品外,還嘗試跨界合作,近期故宮與水井坊聯袂推出了小巧白酒杯“月映杯”,其設計靈感來自于皇家龍袍海水江崖紋。
與此同時,上海博物館開發的仿古書畫系列紅包,蘇州博物館的“溫酒壺三件套”都成為了網絡“爆款”。
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員景俊美表示:“手機殼與我們形影不離,絲巾是女性最日常的裝飾物,文創產業的這些成功實踐表明文化遺產并不是僵化的,它可以與當下的流行元素融合起來,迎合包括年輕人在內的消費群體的訴求。”
消費升級帶來需求
專家認為,文創產品的興起與消費升級相關。
比如,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旅游不再是“坐坐車、拍拍照”,而是升級到了更深層次的文化與生活體驗。民宿代替傳統酒店成為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再比如,現在餐飲行業更多不再只是滿足消費者吃得飽、吃得好,更要吃得健康、吃出文化,從而帶動了各類特色主題餐廳的快速發展。
同樣的道理,故宮以文創商品作為載體,借助互聯網、粉絲經濟等現代營銷方式,將傳統元素融入當代生活,正是迎合了消費升級背景下的全新文化需求。比方說,《國家寶藏》節目中為觀眾熟知的《千里江山圖》,就被故宮進行系統設計和推陳出新,衍生出青綠山水項鏈、藝術桌墊、團扇、徽章、圍巾等文創產品。
業內人士認為,消費者對文創產品的消費行為是一種文化或場景的情緒發酵,消費產品的同時消費者希望帶走的其實是文化體驗,一次性消費變成了長遠的體驗性消費。
景俊美表示,在物質生活豐富起來的同時,老百姓也更關注日常生活的審美,期待傳統文化走進自己的視野,而這既需要專業的文化創意與設計,也離不開產品背后的情懷支撐。景俊美表示,博物館等非營利機構的人力物力有限,并且主要都用在專業研究領域,文創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積極探索產品授權、多方合作的共贏模式。
兼顧經濟社會效益
隨著文創產業的發展進入井噴期,博物館衍生品開發也出現了同質化現象嚴重、產品設計單一等問題。有網民表示擔心,過于泛濫的紀念品會造成對古人和文物的過度消費,使之成為喪失歷史意義的“空虛存在”,還會影響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敬畏”感。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要避免因為新潮設計而使衍生品帶有廉價的消費質感、喪失文化的本性品格。文創產業需要大力發展,但不應該媚俗,更不應該降低傳統文化的價值來逢迎資本和市場,很多吸引眼球的“惡搞”系列應該被“一票否決”。
文創產業要實現健康有序發展,必須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注重保護文物的歷史價值和傳統意義。對此,故宮也在產品開發中積極探索。例如,其開發的App《皇帝的一天》雖然是一款針對兒童的應用,但其中包含的豐富知識,無一不是經過縝密考證和深入研究。有了歷史積淀作為支撐,文創產品才能真正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醇厚韻味。
“未來,相關單位在鼓勵大膽探索文化創意的同時,也要注意糾正三俗化的傾向,從產品策劃到量化生產的過程中都需要完善監督機制,兼顧經濟與社會效益。”景俊美建議。
由于缺資金、缺標準、缺安全和缺人才等行業痛點的存在,工業互聯網在我國制造業中的滲透率仍較低,部分中小型制造業企業轉型意愿不強,行業布局仍面臨諸多“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