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日前發布《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為26.80萬億元,全年累計新發理財產品3.11萬只,募集資金57.08萬億元,理財產品投資者數量增至1.14億個,為投資者創造收益6981億元。
多家市場研究機構認為,2023年銀行理財規模回升,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產品應對市場沖擊能力增強,整體運行更加平穩。
規模修復至26.8萬億元
整體看,銀行理財市場規模修復至27萬億元附近,較2023年6月末明顯增加。
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共有228家銀行機構和31家理財公司累計新發理財產品3.11萬只,累計募集資金57.08萬億元。截至2023年末,全國共有258家銀行機構和31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共存續產品3.98萬只,較年初增加14.86%;存續規模26.80萬億元。分機構類型來看,截至2023年末,理財公司存續產品數量和金額均最多,存續產品只數1.94萬只,存續規模22.47萬億元,較年初上升1.01%,占全市場的比例達到83.85%。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去年8月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為25.34萬億元,較2022年末的27.65萬億元減少超2萬億元。
回溯2023年全年規模變化,中金公司表示,2023年理財行業整體呈現先抑后揚的發展趨勢。一季度,受到債市負反饋的影響,部分鎖定期較長的理財產品到期/開放后仍有相當資金流失;同時,2023年商業銀行信貸投放更為前置,一季度貸款與存款增量占全年增量的比例均超往年,導致新增零售客戶資金更多流向定期存款而非理財。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理財行業規模較年初降低2.7萬億元至25.0萬億元。進入二季度,隨著債市的快速修復,理財贖回壓力逐步緩釋,同時疊加商業銀行定期存款利率下調,理財行業整體呈現筑底企穩復蘇態勢。4月份以來理財行業規模累計增長1.8萬億元,其中四季度理財行業環比增長0.7萬億元。
光大證券認為,隨著估值韌性的提升,理財應對市場沖擊能力增強,整體運行更加平穩。例如去年9月資金債券市場震蕩調整加劇,但隨著理財估值韌性與負債端穩定性的提升,疊加央行通過降準、MLF增量續作等方式維穩資金面,局部產品的階段性贖回壓力并未進一步傳遞至整體負債端并強化為負反饋,總規模相對穩定。
不過,銀行理財仍未奪回資管市場規模第一的“寶座”。中國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境內公募基金資產凈值規模達27.60萬億元。
理財產品存續情況
數據來源: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
投資者數量達1.14億
2023年理財產品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1.14億個,同比增長17.84%。其中,個人投資者數量新增1686.29萬個,機構投資者數量新增38.65萬個。從結構上看,截至2023年末,理財市場仍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數量為1.13億個,占比98.82%;機構投資者數量占比略有提升,數量為134.60萬個,占比1.18%。
收益方面,2023年,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穩健,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6981億元。其中,銀行機構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1739億元;理財公司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5242億元,同比增長0.85%。2023年各月度,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2.94%。
報告還顯示,截至2023年末,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24.87萬億元,占比92.80%;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的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0.19萬億元,占比0.71%。理財產品資產配置以固收類為主,投向債券類、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余額分別為16.45萬億元、1.79萬億元和0.83萬億元,分別占總投資資產的56.61%、6.16%和2.86%。
中金公司表示,2023年理財投資者風險偏好進一步趨于保守。截至2023年末,風險偏好為一級保守型的投資者數量占比為17.4%,較年初提升2個百分點;風險偏好為二級至五級的投資者數量分別占比34.0%、27.6%、16.4%和4.7%。
“理財全年平均收益率2.94%,比價效應下,有助于緩釋部分儲蓄定期化壓力。”光大證券認為,2023年理財各月度平均收益率中樞為2.94%,12月有明顯翹尾。展望2024年,銀行業息差持續承壓運行背景下,進一步壓降銀行體系負債成本勢在必行,在此背景下,以銀行理財為代表的存款替代類產品吸引力邊際增強。
業內競爭或進一步加劇
普益標準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不同類型機構理財規模增長不一,呈明顯分化之勢。國有理財公司尚未完全從“負反饋”陰影中恢復,同比下跌8.5%。相比之下,股份行與城商行緊跟投資者風險偏好下行特征,順勢調整理財產品貨架,著重布局產品質量高的低波穩健產品,同時加速開放生態構建,理財規模分別同比增長9.4%和1.8%。
光大證券研究表示,據普益數據,2023年末,共有10家理財公司規模突破1萬億元,其中,興銀、招銀兩家超2萬億元。四大行理財子較年初降幅均超1000億元,交銀逆勢增長1400多億元,或受益于代銷渠道擴張力度相對更強;股份行整體表現較好,興銀、信銀、光大、平安等較年初增量均超1000億元。展望2024年,隨著理財子機構爭相布局低波穩健產品線,產品同質化特征將更加凸顯,產品收益率缺乏相對吸引力背景下,理財機構間的競爭或進一步加劇。
有市場研究機構認為,理財公司僅依賴母行品牌已難以適應市場和行業的發展動向,必須打造具有獨特特色和深入人心的理財品牌,以提升品牌認知度,并吸引更廣泛的客戶群體。
“構建具有個性化特征的產品品牌,已成為理財公司實現差異化競爭和構筑品牌‘護城河’的關鍵策略。”普益標準指出,例如興銀理財發布公司吉祥物“財之道”,并圍繞吉祥物“財之道”整合升級其“八大核心+三大特色”產品體系,此外,“財之道”還有11款延展設計分別對應11個產品系列,通過各具風格的形象裝扮和場景來幫助投資者識別每個產品系列的投資策略和風險屬性;民生理財持續豐富“民生竹”特色的“富貴鑫榮、金銀玉翠、錦繡祥瑞”等產品品牌,“華、金、銀、玉”等九大產品線,為投資者提供多資產、多策略、多元化理財服務;華夏理財秉持“品牌向上”的核心宗旨,不斷突出其“ESG投資”的業務特色,積極發布ESG前沿研究成果,提升公司ESG品牌市場影響力。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