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一條汽車零部件自動化線的產品驗證(PV)需要多少時間?100天?還是更久?
24天!這是中國航天科技42所航鵬科技公司,首條側氣囊氣體發生器(SAB)自動化線完成PV的用時。從進廠、粗調到工藝驗證、精調,再到PV樣件制作,發生器事業部工藝驗證團隊完成了這項幾乎不可能的任務。
據了解,該產線是航鵬科技公司繼10條DAB正駕駛氣囊、PAB乘客側氣囊餅狀產線后,首條在建的SAB柱狀發生器產線,從“餅”到“柱”雖只有一字之別,技術卻是顛覆性的。
要啃下這塊“硬骨頭”,首先要把團隊擰成一股繩,“一輛車起碼配置4個側氣囊發生器,試想一下未來需求量會有多大,量產后今年就能收到70萬支訂單!”團隊負責人肖輝用廣闊的市場前景,激勵起了大家的斗志。
在工藝驗證及精調階段,團隊遇上外部難題,客戶反復要求對接產線工藝,而供應商提供的關鍵焊接、壓裝工裝精準度卻不符合要求,返工率高,加工周期長,直接影響到工藝摸底、參數驗證、重復性實驗及機器人定位,加之產品狀態尚未完全定型等因素,調試進度十分緊張。
為此,團隊與多方誠摯溝通,共同確認主要矛盾,最大化利用現有資源,集中攻關,并成功將供應商拉到同一戰線,和團隊“同目標,同工作”,僅用12天便完成關鍵工位調試及關鍵工藝驗證,與客戶順利達成PV準入條件。
據悉,SAB產線建設至今,在產線效率、自動化程度、質量安全控制、工藝設計降成本、工藝創新點均突破歷史之最,創下多個新線建設紀錄。
經團隊半年的精心耕耘,全線共設計16個振盤和自動上料機構,7個轉盤,12個機器人,操作人員由以往3人減少至1人;產線設計節拍11秒,產能達170萬,相對提升40%,并預留提升至6.5秒節拍能力;全線零件上料前掃描方可開啟,設備打開安全聯鎖,將質量安全控制水平再提新高度。
然而,降本增效卻擺在面前。因客戶要求和產品設計原因,新線成本高,肖輝大膽決策:采用焊機一拖二的模式!
為此,團隊火速調研新焊機廠商,面對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激光模式,他們火速開展工藝驗證,完成從無到有的新突破,節省焊機及一套檢測設備。憑借十多年成熟產線經驗的沉淀,團隊顛覆性地使用吹氦壓,較充氦壓合的方式節省成本達70%,同時還將ATEQ檢測改為真空負壓檢測,使得新線設備節省超100萬元。
在這條集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供應商于一身的“五新”產線躍然而出的過程中,團隊成員也得到了很好的錘煉。
“這小子太帥太健談,可能不適應枯燥務實的工藝崗位。”面試時,技術工程師賈思源給評委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
如今,小賈卻用獨當一面的成績,贏得大家贊許。只要一有空,他便與焊接特級技師張星“粘”在一起,學習新焊機理論知識,集中攻關解決產線焊接難題,掌握首套通快焊機和螺柱焊機,并順利出師。這些都得益于團隊“技能人才+技術工程師”組成的專業小組培養方式。
明確的工作目標、詳細的工作計劃和具體措施,每天“碰頭式”的工作匯報,不僅把握了產線整體進展,更為團隊成員的成長提供了大量支持。
工藝組長吳志強,憑借專業眼光,發現影響整線運行精度的原因在于零件壓裝、焊接位置不正,由他負責完成了軸套對心設計、最大垂直度焊接設計,提升了全線精度。
團隊中,有工作十多年的關鍵設備原理工程師,有新入職的年輕人,團隊以十二分的付出,集智攻關解決了中轉定位、過程轉運、長徑比差異以及焊接面等多處難點,確保SAB自動化線如期進行PV和樣件制造。
“我的團隊沒有軟骨頭,都是硬漢子!”肖輝驕傲地說,完成PV驗證只是數個成功喜悅中的一瞬,這支團隊正滿懷激情迎接量產供貨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