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四季度,被放在更為突出位置的“六穩”將啟動一攬子新舉措。整體而言,將錨定高質量發展,更為強調精準施策,逆周期調節將進一步加碼:財政政策將切實落實減稅降費措施,并加快發行使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貨幣政策則將保持穩健基調并適時預調微調,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著力擴大有效投資補短板、促進消費提質擴容,將成為下一步新政的發力重點。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延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態勢。9月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下一步經濟工作作出部署,明確把做好“六穩”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圍繞辦好自己的事,用好逆周期調節政策工具,在落實好已出臺政策基礎上,梳理重點領域關鍵問題精準施策。
當前,新一輪的“六穩”施策路徑圖已經浮現,穩投資、促消費等方面一攬子新政蓄勢待發。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9月6日表示,下一步加大力度做好“六穩”工作,將重點推進四方面任務: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擴大居民消費和有效投資,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改革步伐,優化營商環境。
寧吉喆在9月24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進一步透露,在帶動有效投資方面,提前下達明年的專項債券部分新增額度,適當降低基礎設施等項目的最低資本金比例,多措并舉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加快項目建設的步伐和進度,加強項目儲備工作,形成開工一批、建設一批、儲備一批,三個“輪子”一起轉,合理擴大有效投資等。
在著力促進消費提質擴容方面,他指出,要促進消費更新升級,積極推動汽車、家電、電子消費品以舊換新。
與此同時,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逆周期調節政策工具也會進一步發力。繼續落實落細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加快發行使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將成為財政政策下一步的主要發力點。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一系列減稅政策惠及面廣,幾乎所有納稅人都能夠在今年的減稅降費過程中得到實惠。從今年的實施情況看,執行情況和預期基本相符。“從減稅量來看,比我們原來預計還會多一些。”他表示。
而在貨幣政策方面,也將在加強逆周期調節的同時保持“定力”。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中國金融》刊發署名文章稱,中國是一個大型經濟體,貨幣政策主要是服務國內經濟,以我為主,綜合考慮國內經濟形勢和物價走勢進行預調微調。目前,我國貨幣政策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適中,政策空間較大。
在對外開放方面,今年以來,我國政府推出一系列擴大開放新舉措,取得明顯成效。下一步我國將進一步推進高水平開放,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營商環境方面,還將持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內外資企業打造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這些都將有利于穩定地吸收外資。
事實上,進入9月后,各部委和各地已經開始圍繞“六穩”緊鑼密鼓召開會議作出部署。例如,在穩投資方面,《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業內獲悉,相關部委和各省已于日前對地方重大投資項目進行了一輪摸底,梳理重大項目清單、完善重大項目庫,一大批具備開工條件的重大項目已提前啟動、加速推進。相關部門也已下發通知,要求加快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分解,推進投資項目開工建設和計劃執行進度。
從各地披露信息來看,近期地方集中開工的重大項目多為產業項目和交通等基建項目。產業項目多集中在新興產業領域,突出了投資強度大、科技含量高、產業鏈聯系緊密等特點。
此次擬提前下達的專項債也明確將聚焦民生和短板,重點用于鐵路、軌道交通、城市停車場等交通基礎設施,城鄉電網、天然氣管網和儲氣設施等能源項目,農林水利、城鎮污水垃圾處理等生態環保項目,職業教育和托幼、醫療、養老等民生服務,冷鏈物流設施,水電氣熱等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明確規定了提前下達的專項債券額度不得用于土地儲備和房地產相關領域,不得用于置換債務以及可完全商業化運作的產業項目。
業內專家指出,值得關注的是,一攬子“六穩”舉措更為強調精準施策,重在補短板和培育新動能。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已具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進入2019年,我們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為未來更可持續、更加協調的增長辟出空間。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經濟,將更加注重提升效率、釋放潛力。
“預計穩投資的效應將從四季度開始顯現,基建投資會逐漸企穩。”國泰君安證券交易投資業務委員會董事總經理、首席研究員周文淵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穩投資的關鍵在于通過政府投資調動各方投資的積極性,尤其是代表未來產業方向的投資,不僅具有短期穩投資效應,更具長期意義。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許憲春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有潛力,如果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將產生無窮的創造力,持續增強中國經濟發展韌性。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表示,中國經濟增速相對美國、歐洲等依然較快。中國政府正在推進的結構性改革,將為中國經濟平穩發展提供良好基礎。
?
刷臉支付、掃碼乘車、遠程看房、直播帶貨……過去20年,伴隨著電子商務等領域的蓬勃發展,我們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找到數字中國影響當代人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