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來,制造業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疊加此次疫情影響,增長壓力更加凸顯。預計當前疫情短期內將對制造業產生兩方面影響:一是企業開工復工推遲,導致生產增速放緩,企業成本負擔較重;二是市場需求增速或趨降,訂單減少、物流阻隔等對工業生產都存在一定影響,從而對我國制造業生產和銷售帶來沖擊。
總的來看,產業的中長期發展趨勢仍將受經濟周期及結構變化的影響。從經濟周期看,目前世界經濟正處于逆全球化階段,中國經濟處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結構轉型階段。不可否認,疫情對制造業的影響不容低估,尤其是中小企業現金流進一步趨緊,加上預計缺乏新增訂單等因素均會影響資本投資意愿。然而,疫情的沖擊只是短期的、階段性的,對生產要素供給和生產率都不會產生長期影響,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堅定不移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仍將是未來的主攻方向,提升產業鏈水平、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的態勢不會改變。
從區域角度看,武漢市乃至湖北省的生產設備并不算很多,三大產業集群中的電子信息、醫藥產業鏈受沖擊相對較小,這是因為電子制造、醫藥等行業對時間敏感度不高。而且受疫情影響,不少醫藥企業提前復工,加速抗病毒產品投放。不過,本次疫情對汽車產銷影響較大。隨著疫情得到不斷控制,預計二、三季度制造業將不斷回暖,前期由于開工復工遲滯所積累的市場需求將集中釋放,生產、投資與消費加快增長,帶動經濟回升。綜合來看,疫情對湖北省制造業影響總體可控。
此外,由于疫情防控涉及到人員隔離,部分勞動密集型傳統企業受較大影響。在一、二線城市,企業將加大機器對人的替代,一批無人工廠、無人車間會不斷涌現,可以緩解人工短缺,應對疫情期間生產工作。長遠看,隨著產業互聯網、人工智能、VR等新技術的更廣泛應用,將倒逼制造業運轉效率提升。預計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將成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對經濟發展快速“補位”。
綜上所述,疫情對我國制造業的影響是暫時的。立足長遠,政府需出臺有針對性的產業扶持政策。一是強化短期政策應對,注重產業政策與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就業政策等方面的協調聯動,繼續減免制造業稅費,合理分擔企業疫情期間產生的用工、房租、利息等成本支出;密切關注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產業集群發展狀況,支持產業鏈上下游在疫情結束后盡快有序復工復產。二是深入推進“雙創”,完善資源開放共享新環境。加大在基礎研究以及產業升級共性薄弱環節的公共投入,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制度環境,培育、激勵、保護企業家精神;開展“制造業+互聯網+金融”試點,依托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采用分布式架構加快推進信息互聯互通,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創造開放共享的良好環境。
制造企業需加快數字轉型步伐,開啟自身發展第二曲線。一方面,立足于頂端設計,結合企業產品設計能力、渠道終端覆蓋力以及未來的產業互聯發展方向,制定數字化轉型戰略;另一方面,通過成熟業務來沉淀企業的數字化能力,讓業務和技術相互融合,不斷深挖數據價值,讓企業的運營更加快速、高效。此外,數字化轉型是一項系統性、全局性創新工作,唯有構建覆蓋工業技術、平臺架構、新興技術、管理、市場等專業完備的頂尖人才團隊,企業才能更全面、深刻理解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的規律,探索出務實有效的可行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