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在特殊時點召開的不同尋常的兩會,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沖刺全面小康帶來前所未有的考驗。中國經濟怎么辦?中國經濟如何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一個有著14億人口、近百萬億元經濟規模的大國,如何在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穩步發展?
今年的全國兩會為經濟發展描繪了藍圖,讓使命愈加明晰——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六穩”“六保”,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守住“保”的底線 保住就業托底民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至關重要。“六保”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保證。
翻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一個“保”字成為今年經濟工作的關鍵詞。加大宏觀政策力度,著力穩企業保就業,位列2020年工作任務要位。“保障就業和民生,必須穩住上億市場主體”。
特殊時期當用特殊舉措。今年不設經濟增長目標,是為了更好地“保”;財政赤字增加1萬億元,發行1萬億元特別國債,2個1萬億財政資金“直達”基層,是為了“保”;創新貨幣政策工具,讓資金直達實體,是為了“保”;2.5萬億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旨在紓困企業、保住就業、托底民生。
一定要把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刃上、緊要處,一定要讓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有真真切切的感受。一定要讓中小微企業貸款可獲得性明顯提高,一定要讓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鏗鏘有力的系列部署彰顯保企業惠民生的決心與力度。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之一,是就業和民生問題。”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表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經濟發展最基本的動因所在。守住“六保”底線,就能穩住經濟基本盤,保住了就業、基本民生和市場主體,就有收入,就會拉動消費、擴大市場需求。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指出,“六保”不僅僅著眼于經濟增長,而是針對世界疫情蔓延和全球經濟同步深度下滑所出現的沖擊、風險和超級問題進行布局的。要想達到“六穩”,必須以“六保”為前提和著眼點。
疫情發生以來,中央多次強調確保就業大局穩定,援企穩崗拿出“真金白銀”。今年2月至4月,全國共減免企業三項社保費3402.7億元;已有345萬戶企業享受到穩崗返還465億元,受益企業戶數是去年全年的3倍。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認為,“留得青山”,讓企業生存下來,才能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進而贏得未來。“六保”是“六穩”工作的著力點,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保市場主體”。
“中國正在為經濟發展注入確定性。”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副院長張兆安說,無論是“真金白銀”的減稅降費,還是將保市場主體與保就業緊密結合,兩會向市場傳遞了強有力的信心。
筑牢“穩”的基礎 夯實經濟基本盤
留得青山,就能贏得未來。“保”是底線,“穩”是目的,要以“保”促“穩”,穩住中國經濟基本盤。
圍繞“穩”字,兩會上釋放出一系列有力的政策信號。
——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今年赤字率安排從2.8%提高到3.6%,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達到3.76萬億元;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約8.5萬億元的財政政策大包,明確釋放積極信號,穩定提振市場信心。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綜合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引導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務必推動企業便利獲得貸款,推動利率持續下行。
——以更大的減負禮包對沖企業經營困難。兩會期間,一系列政策利好密集釋放:加大減稅降費力度,預計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推動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降低工商業電價5%政策延長到今年年底。寬帶和專線平均資費降低15%。減免國有房產租金,鼓勵各類業主減免或緩收房租,并予政策支持。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再延長至明年3月底,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應延盡延,對其他困難企業貸款協商延期。
——以更大力度挖掘內需潛力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民生導向,使提振消費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推動消費回升方面,通過穩就業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擴大有效投資方面,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兩新一重”建設,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
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認為,中國目前處于經濟增長期,有足夠的調控手段,也有強大的備用“武器彈藥”。盡管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去做,下半年仍有希望讓中國經濟走出一條比較平穩的恢復發展之路。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24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危中有機,危去機來,國內疫情基本阻斷后,我國經濟運行恢復的勢頭穩中向好。他進一步表示,要強化政策對沖。落實好更加積極有為的積極財政政策和更加靈活適度的穩健貨幣政策,并與就業優先政策、鼓勵消費政策、補短板的投資政策、結構性產業政策、差別化區域政策和市場取向的價格政策形成合力,有效地對沖疫情影響。
凝聚“進”的力量 譜寫發展新篇章
“穩”是基礎,行穩方能致遠。“進”是為了能持續、更長期的“穩”。以保促穩,穩中求進,就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進”是基于科學認識形勢、把握發展大勢的客觀選擇。當前,增長動力轉換、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世界經濟衰退……中國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
要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接連以“新”字破題,為經濟發展攻堅克難、化解風險指明了具體路徑: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我和經濟界委員有機會聆聽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很受啟發,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既立足當下,又謀劃未來,為我們指明了方向、鼓舞了信心。”親耳聆聽了總書記重要講話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占斌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面向未來,我們有著充分的主動權,政策工具也有很多,對這些優勢,我們應當有充分的判斷、認識和信心。
全面、辯證、長遠地看經濟形勢,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變。盡管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難,但“中國經濟的巨輪不會因疫情沖擊而擱淺。”全國政協委員楊偉民表示,我們有龐大的市場空間。我們有強大的改革動力。我們有充足的政策工具。我們有顯著的制度優勢。
“疫情是對經濟的一次壓力測試,也帶來改革的窗口期。”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王一鳴說,要將實施宏觀政策措施與深化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拉動市場、穩定增長。
兩會期間,在國有企業、要素市場、財稅金融、社會保障、基層治理等關鍵領域釋放出加快改革的強勁信號。要用改革開放辦法,穩就業、保民生、促消費、拉動市場、穩定增長,走出一條有效應對沖擊、實現良性循環的新路子。
——向改革要紅利。困難挑戰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內生發展動力。
——向創新要動力。念好“新”字訣,就能開辟新的發展空間,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
——向開放要活力。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市場是經濟增長的充分條件,改革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楊偉民認為,只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調動起14億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積極性,激發起1億多市場主體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就一定會無往不勝。
公平放心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是激活企業發展活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基礎。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法典,共1200多個條文,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民商事領域各項基本法律制度和行為規則,為民商事活動提供了更為明確的行為規則和基本遵循。
“不論是通過司法裁判,為數字經濟發展營造充滿活力的法治環境,還是通過集中清理有違平等保護原則的司法解釋,營造公平放心的營商環境,都體現出了維護改革和發展大局的重要擔當。”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董事長兼CEO周鴻祎說。
決戰決勝已經進入沖刺階段,今年的全國兩會將在復興征程上鐫刻新的坐標。方向已然明確,信心更加匯聚,站在實現百年奮斗目標和千年小康夢想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要把信心化作動力,把力量化作行動,砥礪奮進開創不斷發展的新局面。
記者在“世界工廠”東莞調研發現,疫情沖擊下,有的企業“遭遇退單、銷量萎縮”,困難重重,但也有不少企業力爭上游,在危機中尋找機遇、創造機遇,化“危”為“機”,供應鏈正在因“疫”重塑。
近日,大眾在安徽加碼國有整車企業與民營電池企業的股權布局,深度地參與到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改革與升級的進程中,是近年來外資車企在中國少有的“大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