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萬里奔騰,在齊魯大地蜿蜒千里,涌入大海。作為黃河流域唯一的河海交匯區,山東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潛力巨大、活力十足。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3年來,山東努力走在前,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著力打造黃河下游綠色生態廊道,全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正逐步繪就一幅人水和諧、保護發展同頻共振的幸福河畫卷。
生態美:綠滿黃河岸
走進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豐草美,天空澄澈,連片的鹽地堿蓬火紅如迎賓“紅毯”,優雅的東方白鸛“白衣黑裙”點綴其中。
“保護區內600多種植物構成了我國沿海最大的新生濕地自然植被區,每年有數百萬只鳥兒在此遷徙、越冬、繁殖。”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主任劉靜說,保護區鳥類由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現在的37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5種。
保護區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說,近年來,他們不斷修復濕地,完成實施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修復鹽地堿蓬、海草床4.7萬畝,滿足了更多鳥兒棲息、覓食的需求。
循河而上,秋日的東平湖畔,涼風習習、波光閃閃。
東平湖是黃河下游唯一的重要蓄滯洪區,生態地位顯著。當地近年來先后開展網箱拆除、砂場清理等攻堅行動,湖水水質穩定在國家地表水三類標準以上。得益于生態持續改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青頭潛鴨近年頻現東平湖。今年,東平縣在此記錄到1600多只青頭潛鴨。
上下游協同治理也在助力黃河生態趨好,山東、河南去年在全國率先實行省際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由于黃河入魯水質始終保持在二類水質以上,山東根據協議兌現河南生態補償資金1.26億元,魯豫、黃河多贏。今年,協議繼續執行,魯豫兩省攜手保護黃河生態的格局正在形成。
產業興:新動能“開花”
今年4月以來,山東多家地煉企業拍賣煉油設備引發關注。像鋼鐵、地煉等山東有一定優勢的“兩高”產業,已經成為山東淘汰過剩產能的對象。
近年來,山東省大力推動地煉企業轉型升級,已累計整合退出地煉產能2352萬噸。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說,今年,山東預計將整合退出1520萬噸地煉產能。
據悉,山東把新舊動能轉換視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山東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他們對新上項目嚴格執行能耗、煤耗、產能、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五個減量替代”,累計關停“散亂污”企業11萬多家,壓減鋼鐵產能占全國12%,化工園區由199家壓減到84家,壓減焦化產能1866萬噸。
騰退了落后產能,新動能有了寶貴的發展空間。山東也明確了智能制造、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經濟增長點。
在山東濰坊的歌爾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基地,光學、聲學等各類元器件,正在加工為虛擬現實(VR)設備,并發往全世界。
“歌爾聚焦VR等前沿領域,努力建設全球領先的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產業高地。”歌爾股份有限公司營銷副總裁常剛說。
近三年,山東大力布局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四新”經濟增加值占比提高3.6個百分點,沿黃9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近9000家,比2019年翻了一番。
百姓樂:生態紅利顯
黃河山東段,河床高于地面,“攢錢、墊臺、蓋房、還賬”生動描述了灘區群眾曾頻遭水患的艱苦生活。
在“黃河入魯第一縣”東明縣,距離黃河不到3公里的尚莊社區,記者看到,一排排兩層小樓排成方陣,幼兒園、小學、醫務室、超市等公共設施和商業設施一應俱全。
近年來,隨著山東黃河灘區遷建工程完工,60萬灘區群眾新家如畫,滿眼綠意,處處生機盎然。
為了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山東突出發展灘區產業,以產業帶動就業,協調推動安置社區和產業園區建設,包括44個產業園區或項目,總投資106億元,可吸納2.9萬人就業,人均年收入增加3萬元以上。
山東淄博高青縣常家鎮蓑衣樊村一側,黃河濕地中草繁木茂、荷花滿塘。早前,這里是一片黃河沉沙池,蓑衣樊村農業生產條件較差,一度是省級貧困村,當時村民年均收入僅2000元左右,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
近年來,蓑衣樊村抓住機遇美化村居環境,發展鄉村旅游。“目前,全村621人中近400人直接從事旅游餐飲住宿服務,發展起農家樂80余戶,今年村集體收入預計能達到80多萬元。”蓑衣樊村黨支部書記司國營說。
?
近期,住建部、財政部、人民銀行等有關部門出臺專門措施,以政策性銀行專項借款的方式,支持有需要的城市推進已售逾期難交付的住宅項目建設交付,目前專項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中。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