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農機播下豐收的希望、可持續耕作催生更多優質糧、多形態惠民政策提升種糧積極性……5月,廣袤的東北大地生機勃勃,一場穩面積、轉方式、促增收的耕作交響曲正在奏響,黑土地上的耕耘畫卷徐徐展開。
科技賦能: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在黑龍江省寶清縣七星河鄉一望無垠的黑土地上,幾臺大馬力拖拉機牽引著精量播種機勻速行駛,機車轟鳴聲由遠而近。
“人歇車不歇,借助這些現代化農機,我們4天就播完了1.7萬畝玉米,都播在了豐產期。”寶清縣豐收人谷物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梅長偉說。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四棵樹鄉,農民駕駛農機進行春耕作業(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東北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糧食主產區,東北三省糧食產量占全國逾五分之一。現在,東北正處在一年一度最忙碌的播種時節。
在吉林省乾安縣大遐畜牧場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的一處玉米地塊,一條條手指粗細的滴灌帶淺埋在地表,土壤里夾雜著秸稈碎末。
“品種和農藝結合好,玉米產量會大幅提高。”公司副經理胡明強說,公司經營的8萬畝地選用耐密植玉米品種,每公頃可種7萬至8萬株,再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讓水和肥及時順著滴灌帶流到作物根系,預計每公頃增產4000斤。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先進的農業技術給農業插上科技翅膀,種田變得更輕松。
在遼寧省鐵嶺縣蔡牛張莊玉米新品種推廣專業合作社的一片廣闊田野里,幾臺“鐵牛”來回穿梭,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覆土等工序。
“合作社引進了北斗導航定位的無人駕駛系統,安裝在免耕播種機上,可進行大面積無人播種,加快春播進度。”合作社理事長趙玉國說。
今年我國提出加力擴種大豆油料,并支持東北地區開展糧豆輪作。
“省里很快釋放了大豆擴種政策信號,大豆生產者補貼每畝將達到350元以上,加上輪作補貼,種大豆收益有保障。”黑龍江省集賢縣永勝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劉明坤站在地頭,看著一粒粒大豆種子播撒在田間,臉上露出笑容。
黑龍江去年大豆種植面積超過7000萬畝,約占全國大豆面積一半。今年這個省增加耕地輪作試點補助面積和資金規模,大豆播種面積預計繼續超過7000萬畝。
吉林也采取了激勵措施,今年加大對高油高產大豆支持力度,預計大豆播種面積將達到492.8萬畝,比上年增加28萬畝,油料作物播種面積保持穩定略增。“可以感受到國家對農民種植大豆的鼓勵。”吉林省公主嶺市東興隆農機作業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振軍說。
統計顯示,黑龍江省旱田農作物已播1億余畝,吉林省玉米播種超九成,遼寧省糧食作物播種超六成。
綠色播種:從“多打糧”到“打好糧”
不僅多打糧,還要打好糧。
“這是我們今年采購的有機肥和生物菌劑,可滿足2400畝有機水稻種植需求。”黑龍江省慶安縣方勝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竇方勝說,他們已連續6年開展水稻有機種植。
“以前為了增產,上了很多化肥、農藥,但稻米口感越來越差。現在不使用除草劑,用生物菌劑去預防蟲害,大米產量沒減少,含鈣量卻在提升。”竇方勝說,雖然投入相對高了一些,但大米品質好,能賣上好價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高品質的農產品正得到越來越多的追捧。在東北糧食主產區,綠色有機種植方式越來越普遍。
在遼寧省盤錦市太平凱地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5000平方米的棚室內,2萬多個規格統一的缽盤排列整齊,一株株水稻秧苗即將移栽到田間。
“插秧后還要向田間投入河蟹,稻蟹共生不但提高了稻田利用率,還能改善稻米品質。”合作社理事長郭凱說,種植蟹田大米收益比較可觀,除了稻米收入,養蟹每畝還能賺500元。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黑土地則是“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黑土地,是東北地區糧食生產中的關鍵一環。
這幾天,在吉林省梨樹縣的一塊萬畝玉米試驗田里,一臺臺大型機械正在播種玉米,清茬、播種、施肥一氣呵成。經過多年試驗和推廣,吉林省梨樹縣逐漸形成了“梨樹模式”,即以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栽培技術為核心保護黑土地。
“秋收時把秸稈粉碎鋪在地里,春播時不用翻地起壟,秸稈覆蓋在地表,少耕、免耕,最大程度上降低土壤水分和養分流失。”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副站長王貴滿說,當地實施“梨樹模式”的地塊,土壤有機質含量每年正在以0.1%的速度增長。
“你看,這些就是白漿土所在的區域,這種土三江平原就有2100多萬畝。”站在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處農田旁邊,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劉煥軍點開手機上的監測平臺,借助遙感影像向記者展示黑土地耕地質量監測的最新成果。
“通過黑土地耕地質量‘天空地’立體監測技術,可以了解不同地塊的耕地,到底哪里變瘦了、變薄了、變硬了。”劉煥軍說,他們的工作就像給黑土地做CT,可以摸清黑土地耕地質量“家底”。
今年耕種時,專家對“跑水、跑肥、跑土”的地塊有針對性地研發了等高寬埂、等高環播等保護性耕作措施,以實現高產穩產。
惠農增效: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
田間道路寬闊平坦,路兩側的防滲渠平整美觀,大小溝渠縱橫相連……這一幅“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畫卷,是遼寧省盤錦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寫照。
“村里的高標準農田建成后,輸配水過程中的跑、冒、漏、滲等問題都解決了。”盤錦市盤山縣太平街道仙水村黨支部書記孫文斌說,水稻每畝預計可增產近60公斤,2000多村民受益,“糧田”變成了“良田”。
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糧食生產增加了“硬件”保障,不斷發展的社會化服務則為糧食安全增添了“組織”保障。
“為了把托管的土地種好,今年我們投入2000多萬元購置大馬力農機,覆蓋耕種管收各個環節。”黑龍江省勃利縣恒山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單慶東對記者說,他們托管了勃利縣永恒鄉恒山村絕大多數土地,去年凈利潤達1000余萬元,帶動全村400余戶村民增收致富。
“我把土地交給合作社管理省心,大型農機作業增加了保苗率和產量,我們的收入也隨之增加。”談及去年的收成,恒山村村民周文玉高興地對記者說。
為小農戶提供代耕代種、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等服務……在東北大地上,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通過發展社會化服務降本增效,為農業農村發展增動力、添活力。
吉林省舒蘭市金星米業有限公司大米生產車間正開足馬力生產。作為“吉林大米”的領軍企業之一,這家企業已從最初的水稻加工發展成為集規模化種植、收儲、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稻米企業。
“目前我們擁有有機水稻1460畝,與農戶簽訂訂單1.2萬畝,企業提供相應技術標準,帶動農民們共同增收。”吉林省舒蘭市金星米業有限公司經理孟佳寧說。
“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的小農生產方式,是我國農業發展需要長期面對的基本現實。”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研究院院長程國強說,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等現代生產要素有效導入小農戶生產,能夠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逐步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
“我今年投保了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如遇自然災害,每畝地最多可賠付911元。”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廣勝村村民焦紅軍說,保險理賠就可以覆蓋大部分土地和農資成本。
“去年全縣完全成本保險投保面積達44萬多畝。”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農經中心負責人周曉紅說,今年縣里加大資金匹配力度,農民投保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完全成本保險投保面積增加到108萬畝,為更多農民開展農業生產保駕護航。
忙碌的農機和勤勞的身影,猶如跳動的音符,在5月的黑土地上奏響了耕作的交響曲。黑土糧倉將繼續為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貢獻東北力量。
(新華社哈爾濱5月9日電)
隨著短視頻引流等概念興起,非法薦股又演變出“短視頻、直播獲客——小額收費引流——私密渠道薦股”的違法犯罪新模式。
在加快數字化發展、支撐“數字中國”建設的過程中,許多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走在前列,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