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如何洞見科技創新發展規律?如何更好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建立配套服務體系?如何謀劃未來產業發展,塑造全球經濟新的動力源?
9月3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華社北京分社、中國經濟信息社、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聯合主辦的“未來產業展望暨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在2023年服貿會上舉辦。行業專家、資深投資人、企業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同研討未來產業發展規律,分享行業最新實踐,釋放“以創新迎未來”的最強音,
以前沿科技供給創造新需求
9月的北京,金秋送爽、丹桂飄香。2023年服貿會上,一場熱議未來產業和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論壇引人關注。
未來產業是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北京市副市長于英杰在致辭中表示,北京已累計培育認定6323家專精特新企業,國家級小巨人企業795家,數量均居全國前列。“面向未來,北京將持續強化技術供給,依托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科教人才優勢,加快形成更多前沿性、交叉性、顛覆性技術原創成果,以前沿技術能力供給引領新場景,創造新需求。”
2023年上半年,北京市以專精特新為代表的中小企業展現較強發展質效,研發創新表現活躍——規模以上工業中,25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工業企業產值增長17.0%。
“這些數據表明,北京具有引領未來產業發展和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的良好基礎和優勢,未來需要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企業發展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搭建平臺、形成合力。”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市科協主席李靜海說,北京市科協將積極匯聚創新資源,圍繞企業和園區發展需求,搭建企業、高校、學會以及科技工作者之間的協同創新平臺,促進供給與需求、技術與市場的深度對接,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馮旭表示,中小企業活躍起來,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關鍵環節,也是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國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達1.2萬家,專精特新企業將近10萬家。
以創新技術支撐培育新動能
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已成為我國企業在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背景下問路“新賽道”、探索“新實踐”、謀求“新發展”的普遍共識。
論壇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麗麗帶來建立數字工程孿生新范式的生動案例。工程師從研發、規劃、設計等“源頭端”入手,逐步打造出石化工廠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工程生態環境。“在交付物理工廠的同時,我們還交付了‘數字工廠’,為未來企業智能制造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她說。
智能會議總結、快速預訂差旅、自動撰寫調研報告……在百度集團副總裁、百度集團首席信息官李瑩看來,人工智能技術已成為功能強大的“超級助理”。她認為,“大語言模型技術將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從交互方式的變革、需求滿足的方式和工作流程三個方面,重塑智能辦公的過程。”
“原來需要業務專家進行的復雜操作,現在通過大模型訓練后,普通員工通過對話框提問的方式就能解決。”滴普科技董事長兼CEO趙杰輝講述了以實時數據平臺結合生產領域模型,幫助更多企業實現更高效、更智能數字化轉型的故事。
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未來產業的重要領域。國產操作系統領軍企業麒麟軟件有限公司副總裁李震寧說,如今國產操作系統“飛入尋常百姓家”,國產操作系統不僅應用于傳統產業,更融合了數據要素、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發展的最新趨勢。
面對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迭代,北京科創企業投融資聯盟秘書長李浩認為,未來企業競爭是產業鏈競爭,甚至是生態鏈競爭,對專精特新企業而言,要以清晰定位盡快融入產業生態鏈,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創新能力。
北京智匯云舟創始人兼總裁周舟認為,商業價值體現對于創新型中小企業非常重要,未來產業技術是綜合的系統工程。產業鏈中“小而美”的公司,如果沿著一個“賽道”持續創新,會更加符合產業發展規律,更容易取得成功。
創新動力涌現,未來增長可期。科珹資本管理合伙人黃鄭認為,當前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力將來自“硬科技”賽道。“很多優質公司已經‘乘勢起飛’,未來十年可能會迎來高速增長的黃金期。”他說。
以優化發展環境形成新合力
會上,參會企業以“創新迎未來”的信心、決心,給參會人士留下深刻印象。
中科馭數高級副總裁張宇說,公司從2018年的幾個人,發展成現在500多人的“小巨人”企業,充分感受到從國家政策到產業環境的大力扶持,雖然行業還面臨挑戰,但從產業需求端到產業生態底層,都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與會者一致認為,未來產業與專精特新企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多方共同參與,形成合力。
北京市科協副主席郭魯鋼表示,從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演進方向來看,未來產業或有望在信息網絡、能源領域、材料與制造、生命健康、現代農業、生態與環境、空間領域、海洋領域八大重點領域迎來“爆發”。
郭魯鋼認為,我國發展未來產業的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我國具有體制機制、科技創新、產業配套、市場規模等四方面優勢,另一方面也面臨科技原始創新支撐不足、產業基礎能力有待提升、創新生態體系尚不完善、金融效能未能充分發揮、區域不平衡長期存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暢、高水平高端人才匱乏等挑戰。
馮旭認為,數字化轉型是中小企業的必修課。一方面可以直接帶來收益,提質增效降本,另一方面將增加融資增信和創新能力。“大型龍頭企業正在或者已經進入數字化轉型,中小企業如果不進行數字化轉型,將無法接入產業鏈,無法接入工業云平臺,注定被淘汰。”
面對數字化轉型,很多中小企業不愿意轉、不會轉、不敢轉。馮旭認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還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要不斷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通過公共服務加強宣傳培訓、資金配套,幫助企業進行供需對接、人才培養和融資惠企。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王曉明認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是打通技術策源、成果轉化、滿足消費鏈條的發展主體,同時又是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創新要素的集成主體,因此要將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作為培育未來產業的重要任務來抓,進一步激勵企業發展。
如何用創新激勵制度和政策工具,支撐中小企業良性發展?科技部相關工作人員于磊分享了“企業創新積分制”的應用實踐。“不到3年時間,積分制已經在全國133個高新區試點推廣,覆蓋25個省區市、近15萬家企業,在不同地區實現了財政獎補、科技政策、人才政策有效銜接。”他介紹。
本次論壇還發布了三份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由中國科協“科創中國”平臺編制的《全球百佳技術轉移案例》;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經濟信息社編制的《未來產業發展報告2023》以及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編制的《北京高精尖產業發展指數報告》,進一步健全了未來產業的研究工作,為我國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走進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的慈湖港長江綜合碼頭,只見純電動重卡在碼頭上的固定作業區域內來回穿梭,電力驅動的門架式起重機緊張作業,不時有鳥兒從空中掠過。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