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成果向產業化轉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鐵索橋!”在廣東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展廳里,這樣一條標語格外引人注目。在冷凍過程中保護細胞不受損傷的新型凍存液、在復雜結構葉片上打孔又不會傷到相鄰葉片的激光加工技術……展廳內琳瑯滿目的新材料領域科創成果,都是這句標語在實踐中的真實投射。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是廣東省首批四家省實驗室之一。“自2017年啟動建設以來,我們就致力于探索前沿基礎研究到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模式。圍繞產業需求做研發,探索實現‘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應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東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廣東中科微精的飛秒激光加工技術可以在千萬億分之一秒的時間里,利用超高功率的激光將目標區域材料直接汽化,從而實現高精度的無損加工。這一技術最早用于航空航天領域,但當時在廣東產業化落地還遠遠不夠成熟,應用范圍較窄。
“松山湖實驗室不僅為光子制造團隊提供了啟動的資金,更重要的是,幫助團隊拓寬了技術應用的范圍,使得技術真正在粵港澳區域產業落地。”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光子團隊、廣東中科微精現場負責人李海鴿介紹。
李海鴿表示,目前企業在電子封裝領域最大的客戶之一立訊精密,就是通過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平臺建立合作。“我們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立訊技術聯合成立‘通信技術新材料與光子先進制造聯合工程中心’,合作探索萬億電子封裝市場中的更多技術成果應用方向。”
在與產業需求實現對接后,擺在成果轉化面前的另外一個難題是如何實現量產化,需要經過中試、量產等多個環節才能走向落地。松山湖實驗室也在不斷探索打通成果轉化量產瓶頸,架起走向產業化的完整路徑。
“真正成為商品不僅需要資金,還需要解決量產的工程問題。”李海鴿說,“松山湖搭建的創新樣板工廠具有完備的量產環境,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中試平臺,幫助實現了超快激光微加工設備規模化生產,從而跨過量產化的‘死亡之谷’。”
資本市場的導入同樣是松山湖實驗室的一大特色,實驗室和多個創投機構合作,采取了新模式、新機制,保證出站項目順利實現資本對接。
“我們國投創合和松山湖實驗室開展深度合作,設立創合松山湖創投基金,共同對項目進行考察、投資,使更多科技成果從樣品變成產品、形成產業,同時帶動更多社會資金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加速新材料領域科技成果轉化。”國投創合副總經理、首席投資官董川告訴記者。
在機制創新等多方面支持下,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先后引進27個創新樣板工廠團隊,直接孵化36家產業化公司,銷售合同額8.15億元,其中18個項目融資超9.5億元、市場估值超50億元,已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家、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家。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丁明磊表示,近年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強化以成果轉化為導向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在聚集高質量人才、為企業提供有效技術供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方面作用顯著。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