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是支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任務。為貫徹落實《“十四五”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規劃》相關要求,推動構建高效順暢的現代流通體系,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印發《關于布局建設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的通知》。新時期布局建設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需要將現代商貿流通作為核心功能,推動現代商貿流通和現代物流高效暢通,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融合發展,促進生產消費緊密銜接,加快形成內暢外聯的現代流通網絡,從而更好地服務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現代商貿流通體系的內涵
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流通理論,流通是產品從生產領域最終到達消費者之間所必須經過的一系列過程。廣義上的流通,即“人類生產成果或生產要素流動”,可以理解為一切凝結人類勞動的有形與無形物,以及作為生產要素的人。狹義上的流通,僅包括有形商品或產品的流通,一種伴隨著商品所有權的轉移,即“商流”;另一種是商品或產品實體的轉移,即“物流”。
圖為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商貿流通是流通的核心功能,是對交換、商業和貿易等經濟活動連續的、總體的考察,是市場經濟中重要的產業體系,也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紐帶和橋梁。從系統論角度分析,商貿流通體系包括支撐經濟活動順暢運行的所有組成部分,涵蓋商貿流通主體、商貿流通客體、商貿流通載體、商貿流通方式、商貿流通環境等。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商貿流通領域發生了深刻變革。商貿流通主體分工更加細化,批發、零售、物流、供應鏈等主體不斷演化;商貿流通客體構成更加多元,在生產資料、農產品、工業消費品之外,還有數據、信息等新產品;商貿流通載體設施不斷完善,倉儲、物流、電商平臺、冷鏈等布局更均衡;商貿流通方式加快創新,從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到電子商務、直播經濟,技術創新應用加速迭代;商貿流通環境持續優化,全國統一大市場、內外貿一體化步伐穩步推進。總體上看,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呈現數字化、智慧化、開放型等特征。
現代商貿流通體系面臨的空間需求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現代商貿流通體系發揮促進消費需求擴大、提升供需適配性、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融合國內國際、提升抗風險能力等重要功能。在空間布局上,這也對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產業分工細化催生商貿流通節點功能分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范圍的擴大,需求的多樣性和市場的多變性,導致生產商、流通組織和消費者在購銷數量、時間、地點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從而在交易中形成多個流通環節。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活動在空間上的結合性減弱,為服務于這些專業化流通的商流空間、物流空間、信息流空間和資金流空間的分離創造了條件。流通要素的分離使得現代商貿流通趨向分工發展,從而形成不同功能類型的流通節點。零售和批發商流的分離催生了消費集聚型和產業配套型流通節點,物流與商流的分離形成商品集散型流通節點和價格形成型流通節點。
其次,生產消費布局變化拓展商貿流通邊界。伴隨城市化水平提升,服務業不斷擴張,迫使工業向城市外圍轉移,城市功能圈層開始出現分化。以零售業、住宿業、餐飲業、文化體育娛樂業、金融業、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房地產業(寫字樓的管理)等為代表的服務業在城市中心大量布局,而原有占地規模大、容積率低、產值較低的工業、批發業、倉儲物流業則逐漸向郊區布局,促進城市商貿流通在空間上的擴張。同時,電子商務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商貿流通的廣泛應用,網上購物、網上辦公逐漸成為現實,使得原有消費、流通模式發生很大變化,城市對快遞、前置倉、冷鏈等新型商貿流通設施需求不斷增加。
第三,基礎設施建設助推商貿流通多中心化。在我國多支點并進的空間發展格局下,東部地區率先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升流通現代化、國際化水平,發揮東部沿海地區在全國商貿流通轉型發展中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中部地區立足交通區位優勢,通過建設區域性物流樞紐、流通中心和消費中心,形成承東啟西的商貿流通網絡的重要支撐和紐帶。西部地區依托農產品產地優勢、礦產資源優勢及后發優勢,通過加強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現代農產品、礦產品流通體系,提升流通效率,逐步縮小與東部沿海地區差距。隨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市場需求逐步增強,中西部地區有條件形成更多區域性商貿流通中心。
第四,現代流通方式加速城鄉商貿流通融合發展。隨著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迅猛發展,依托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等工程,農村商貿流通網絡不斷完善。鄉鎮商品市場改造提升、中心村連鎖直營店建設等有效構建超市進鎮、連鎖下鄉、配送到村的鄉鎮市場體系。農村電商服務站(點)建設、郵政快遞企業向農村延伸服務網絡,縣、鄉(鎮)、村三級電子商務服務體系逐步完善。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重點農產品產地預選分級、加工配送、包裝倉儲等設施建設,促進農產品冷鏈物流和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暢通了農產品進城渠道。直播電商等發展將進一步推動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發展。
第五,市場環境優化支撐商貿流通全國統一大市場。隨著我國逐步消除地區封鎖、打破行業壟斷,清除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各種“路障”,濫用行政權力限制或排除公平競爭的做法被禁止,利用市場優勢地位收取不合理費用或強制設置不合理交易條件的行徑也被禁止,推動社會流通總成本降低。貿易成本的降低促進各種流通要素在市場機制下順暢流動,從而實現更大范圍內的商業集聚,導致相鄰的若干中心地能夠整合為一個更高層級的中心地,實現區域市場的一體化發展。城市間商貿流通分工協作,結合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明確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逐步形成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的發展格局,進一步增強區域流通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優化現代商貿流通體系空間布局的政策建議
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需要依托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突出國家所需和城市所長,綜合考慮城市資源稟賦、發展基礎、比較優勢、未來潛力,結合各地生產集群、流通平臺、消費需求等特點,優化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商貿流通節點的空間布局。
一是,城市規劃充分反映商貿流通發展情況。支持各地將商貿流通產業布局納入到城市總體規劃和建設規劃管理中,根據商貿流通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優化布局,并賦予其法律強制力。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要求的“全面推行城市規劃委員會制度”,將商務主管部門納入城市規劃編制主體中,在商貿流通項目規劃建設前期征求商務主管部門意見。
二是,根據城市產業分工特點分類施治。按照外貿主導型、消費集聚型、產業配套型、商品集散型等不同類型的商貿流通節點,突出差異,分類規劃,引導城市合理發展。外貿主導型城市要充分考慮通道和口岸功能,與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協調發展,與周邊國家或地區互聯互通。消費集聚型城市應加強城鄉商業基礎設施建設,引導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有效供給,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產業配套型城市應注重實現功能配套,保障公益性、微利性商貿流通設施的建設,形成合理和科學的生活配套和商業集聚,充分發揮其對整個區域的支撐功能。商品集散型城市要進一步完善公路、鐵路、水運和航空等交通既有設施,適度完善物流倉儲設施,提升商貿物流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三是,注重區域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一方面,統籌城鄉一體發展。推動城鄉之間商貿流通協同融合發展,統籌城鄉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大城市與小城鎮、農村土地資源有機整合,建立以城帶鄉、城鄉融合的發展機制,縮小城鄉差距。另一方面,加強區域間聯動。充分考慮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不同城市群、都市圈定位,注重區域間的平衡發展。在各地規劃建設過程中,加強區域間商貿流通合作,打破區域行政壁壘,引導流通功能銜接、優勢互補,逐步完善全國統一、高效暢通的商貿流通網絡。
四是,促進商貿流通設施合理配置。強化商貿流通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一要優化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布局,加快鐵路、公路、水運、航空樞紐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交通運輸對商貿流通的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二要優先保障公益性、微利性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用地。支持全國性、區域性農產品產地、集散地、銷地批發市場,農產品冷鏈物流、農村快遞設施,以及服務大型城市的倉儲配送中心等公共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和改造。三要加強商貿流通基礎設施應急保供的重要作用,加強國家重要商品儲備庫、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和戰略儲備設施用地及建設,完善商品應急保障網絡。
(作者系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研究員)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