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五個多月的征求意見和反復討論,我國資管業務新規27日正式發布。備受關注的過渡期問題由原來的2019年6月30日延長至2020年底,給了金融機構更充足的整改和轉型時間。打破剛兌、禁止資金池、抑制通道,嚴控風險方向沒變。
央行有關負責人介紹,相比征求意見稿,資管新規在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投資、產品凈值化管理、消除多層嵌套、統一杠桿水平、合理設置過渡期等方面進行了修改完善。
以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投資為例,資管新規明確了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核心要素,提出期限匹配、限額管理等監管措施,引導商業銀行有序壓縮非標存量規模。
該負責人說,資管新規的總體思路是按照資管產品的類型制定統一的監管標準,對同類資管業務作出一致性規定,實行公平的市場準入和監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監管套利空間,為資管業務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資管新規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一是堅持嚴控風險的底線思維;二是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目標;三是堅持宏觀審慎管理與微觀審慎監管相結合、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相結合的監管理念;四是堅持有的放矢的問題導向,設置統一的監管標準,對金融創新堅持趨利避害、一分為二,留出發展空間;五是堅持積極穩妥審慎推進,合理設置過渡期。
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資管業務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攀升,截至2017年末,不考慮交叉持有因素,總規模已達百萬億元。資管業務在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支持實體經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同類資管業務的監管規則和標準不一致,導致監管套利活動頻繁等問題,加劇了風險的跨行業、跨市場傳遞。在此背景下,央行會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等部門制定了資管新規。
由于缺資金、缺標準、缺安全和缺人才等行業痛點的存在,工業互聯網在我國制造業中的滲透率仍較低,部分中小型制造業企業轉型意愿不強,行業布局仍面臨諸多“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