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理財收益率繼續走低。數據顯示,從去年2月份到達高點后,銀行理財收益率已經連續18個月下跌,到今年8月跌至4.04%。與此同時,保本理財正加速退場。進入四季度,業內預計,隨著市場流動性趨于寬松,銀行理財收益水平或將繼續下行。
此外,隨著各大行理財子公司的成立,銀行理財市場呈現出一些新變化,子公司產品收益略高于母行。未來,隨著子公司進一步的產品創新,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有望更加豐富。
記者 陳曄華 攝
吸引力逐漸下降
數據顯示,銀行理財收益率已經連續18個月下降,且后市仍將呈現持續下行態勢。
根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銀行理財平均預期收益率從2018年2月份高點4.91%持續下跌,2019年8月跌至4.04%。
建行華北地區某支行理財經理對記者表示,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降,普通理財產品對客戶吸引力逐漸降低,現在銀行更傾向給客戶推薦一些基金產品。
對于銀行理財收益率持續走低的原因,普益標準研究員吳紅麗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半年央行兩次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加上LPR(貸款基礎利率)下行,市場資金利率下降,銀行理財收益率順勢下行。與此同時,在強監管下,非標資產縮減,銀行理財很難達到高收益。
吳紅麗表示,隨著降準實施到位以及LPR形成機制的逐步完善,市場利率將進一步下行,預計后市銀行理財收益將延續穩中有降趨勢。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研究員付影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鑒于當前內外經濟形勢,貨幣政策四季度依然會保持相對寬松的狀態,不排除后期會有降息的可能。因此,未來一段時間,銀行理財產品、貨幣基金、銀行存款等固收類投資品種,收益率都將保持下行態勢。
凈值化轉型明顯提速
實行凈值化管理,打破剛性兌付是監管層對銀行資管產品提出的明確要求。當前,保本理財正逐漸退場,銀行理財向凈值化轉型明顯提速。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2019年二季度全市場銀行機構共發行保本型理財產品9322款,環比下降34.91%,較去年同期下降56%,下滑幅度明顯。
記者此前登錄工商銀行手機客戶端發現,當前在工行理財產品推薦列表中,在售產品共50余種,其中保本型產品僅有12種,包括“保本穩利364天”“保本型個人隨心E1號”等。其中“保本穩利364天”的理財產品說明書顯示,其投資方向為低風險的投資品市場,產品起購金額為1萬元,工商銀行承諾本金的完全保障。
與保本理財逐漸退場相對應的,是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化轉型。融360大數據研究院數據顯示,自今年5月份起,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已連續4個月上漲。8月份發行的凈值型理財產品數量共1549只,較上月增加39.93%。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近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2018年上半年,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凈值化管理,打破剛性兌付,同時給了保本理財兩年的過渡期,要求保本理財在2020年全部退出市場。
付影表示,當前銀行理財產品正處于轉型期,隨著過渡期的臨近,存續老資產逐步到期,使得保本理財產品數量產生較大幅度下滑。她還提示,對于結構性理財產品,不僅要看產品是否保本,還要看保本比例。多數保本類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為100%保本,但也有部分外資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結構設計的是90%或95%保本,這就意味著,投資者有損失本金的可能性。而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當產品收益結構設計為在最差的情況下投資者可以實現的預期最低收益率大于0%時,實質上從兌付結果來看,倒是“保本”的。
子公司產品收益略高于母行
隨著各大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相繼成立,銀行理財市場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從收益方面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理財產品收益略高于母行。
理財子公司借助監管對于產品在投資門檻、投資范圍等方面帶來的制度紅利開展業務,銀行理財市場出現了1元理財、客戶取消首次購買產品面簽、產品銷售范圍拓展等新的特點。
從已經發行新產品的中行、建行、交行、工行4家理財子公司看,從產品設計上來說,各家公司各有特點,也都積極組建團隊在權益類產品方面做出創新。不過,除去傳承母行的理財系列產品外,屬于理財子公司的產品發行量并不大,工銀理財產品數量居多,截至9月底發行數量已超過50只,其他3家均不超過10只。
值得注意的是,從收益來看,理財子公司產品收益略高于母行。吳紅麗表示,根據統計,理財子公司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4.71%,4家母行6月以后發行的凈值型理財人民幣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4.34%。此外,銀行理財市場產品以一年以內為主,而理財子公司產品投資期限普遍較長,目前理財子公司封閉式產品平均期限為831天,產品平均期限長于母行。
吳紅麗表示,目前子公司仍以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為主,隨著產品創新的加劇,未來,銀行理財產品將逐步沖破固收領域,向混合類、權益類以及衍生品類市場延伸。
“不過,短期內,理財子公司主要任務在于投研能力、系統建設、營銷管理等方面的搭建和提升,不會頻繁出新品,就目前情況來看,僅工銀理財推出產品速度較快;長期而言,各理財子公司將會根據自身資源優勢推出普適性產品維持市場份額。”吳紅麗說。
刷臉支付、掃碼乘車、遠程看房、直播帶貨……過去20年,伴隨著電子商務等領域的蓬勃發展,我們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找到數字中國影響當代人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