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金融法院作為特邀承辦單位的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治理體系與金融安全”平行論壇順利召開。來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協會、北京金融法院等部門的專家,聚焦金融法治保障,就法治如何服務保障國家金融戰略實施、促進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等議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賀小榮:司法審判要與金融監管形成合力
法治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有效防控金融風險,必須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對此,建議人民法院和金融監管機構結合各自工作實際,發揮各自職能作用,更加有效維護金融安全。
人民法院要根據金融機構分布和金融案件數量情況,繼續探索設立金融審判庭或金融審判合議庭。加強金融審判隊伍建設,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強化金融審判專題培訓,努力造就一支既懂法律、又懂金融的高素質金融審判隊伍。完善金融司法國際交流協作機制,進一步提升我國金融司法的國際影響力和公信力,為推進金融雙向開放營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環境。
建議人民法院和金融監管機構進一步加強協調配合,及時通報涉及金融風險防范與金融安全的重要信息,不斷統一司法、執法標準,強化金融審判與金融監管的銜接配合,推進完善金融案件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共同防范和化解金融糾紛,推動形成統一完善的金融法治體系。
司法部副部長劉炤:金融法治需要系統性建設
加強金融領域的制度建設,完善金融法治體系,是一項全方位系統性工程。要整體謀劃,更加注重金融法治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良法善治保障金融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是依法保障金融業改革創新,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依法治國作了全面戰略部署,提出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下一步,將會同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部門起草《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明確地方人民政府金融監管職責,促進地方金融組織規范發展,鼓勵其在普惠金融業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是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在促進金融業發展創新的同時,我們要抓緊完善金融監管制度,有效防范因創新中的不規范問題產生的風險。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應用為主要特征的科技創新正在深刻影響著金融業發展,金融法治要緊跟形勢,積極應對科技創新帶來的新挑戰。要強化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依法將所有金融業務納入監管,進一步強化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彌補制度空白和監管短板。
三是加強投資者權益保護,強化對金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司法部正在配合證監會等部門完善《證券法》相關配套制度,進一步落實投資者保護措施,對資本市場違法行為堅持“零容忍”要求。根據《證券法》制定的《證券期貨行政執法當事人承諾制度實施辦法》已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即將出臺。
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廳廳長鄭新儉:強化金融違法犯罪治理和防范
應加強對所有金融活動的監管,以法治方式保護合法創新。特別是要關注金融科技領域的違法犯罪風險。在鼓勵、支持金融業創新發展的同時,必須加強對金融科技創新領域的監管,以有效監管促進金融科技創新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對打著創新旗號進行犯罪的行為,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應加強刑事司法與行政執法相互銜接,促進金融違法犯罪系統化治理防范。要研究完善金融違法犯罪線索發現、移送、督辦、反饋等機制,落實好早期預警和處置、行政處罰、刑事追究等每一個環節的職責,加強工作協同,盡力把風險消除在初始階段。
應加強金融市場法治環境建設,從源頭上防范金融違法犯罪。治理和防范金融犯罪,必須加強金融法治宣傳教育,加快建設良好的金融市場法治環境。要建立統一、權威的警示教育平臺,充分發揮案例的示范指導作用,以案釋法深化金融法治宣傳教育效果,促使每一位金融市場的參與者牢固樹立法治意識,敬畏市場、敬畏法治、敬畏風險,守住底線,共同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中國人民銀行條法司副司長劉曉洪:完善金融法律體系服務實體經濟
需要多方面加強金融法律體系建設,將促進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理念充分融入各項金融立法工作中。
修改《中國人民銀行法》,完善金融宏觀調控體系,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目前《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已將“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明確寫入立法目的,引導金融體系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定位,同時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提升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監管的有效性,進一步增強金融宏觀調控能力,促進經濟發展。
修改《商業銀行法》,引導銀行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人民銀行起草的《商業銀行法(修改建議稿)》,擬完善分類準入和差異化監管機制,引導銀行專業化、差異化發展,在適度競爭中增加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供給。
健全審慎監管基本制度,規范金融業務活動,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創造良好的金融秩序。近兩年人民銀行加大立法統籌協調力度,加強與銀保監會、證監會的溝通協調,出臺多項審慎監管制度,統籌監管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基礎設施。
健全平臺企業金融監管法律制度,規范平臺經濟競爭秩序。下一步,仍需規范健全金融業務相關制度,嚴格落實審慎監管要求,完善公司治理,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深入研究數據治理、平臺經濟反壟斷、個人信息保護等問題,健全制度規則,推動平臺企業金融業務規范發展。
北京金融法院院長蔡慧永:以裁判理性引導科技向善
司法機關要充分發揮規則引領作用,為金融科技創新設置“紅綠燈”,建立金融科技向善行善的導向機制。
貫徹司法的衡平價值,兼顧科技創新與金融安全。金融科技的發展既需要技術支撐,也需要倫理規范。在技術創新與倫理道德的價值沖突中強化司法裁判的衡平作用,本質上是要處理好金融科技創新與防范金融風險的關系,在確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鼓勵金融創新。在二者發生矛盾時,金融創新要讓位于金融安全,有效防范金融科技創新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倫理風險和法律風險。
強化司法的保護功能,融合司法為民的宗旨與金融為民的理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秉持科技活動增進人類福祉的原則,將權利保護理念貫穿金融司法的全流程和各環節,促進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
延伸司法的治理職能,促進分而治之向協同共治的轉變。科技倫理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法律的剛性約束、監管的有效覆蓋、司法的有力保障和行業的高度自律,需要相關主體密切配合、協同共治,促進創新與防范風險相統一,制度規范與自我約束相結合,確保金融領域技術創新在法治軌道上安全有序發展。
中國銀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峰:完善發揮金融糾紛調解機制作用
建議以《商業銀行法》修改契機,明確銀行對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義務,確立銀行業協會法律地位,賦予行業協會以金融糾紛調解的權利。建議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征求意見稿中,明確金融消費者內涵,明確金融消費者保護主體,明確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金融監管部門等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管工作邊界。銀行業協會等金融自律組織,應加強金融消費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的研究,嘗試建立金融失信人懲戒制度,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金融糾紛多元化解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北京金融法院法官丁宇翔:注冊制夯實證券市場主體責任
在注冊制之下,證券發行的相關制度安排隨之也發生了調整,并引起證券發行法律治理的深刻變化。
證券發行參與各方的主體責任將進一步壓實。注冊制的實質是證券市場的簡政放權,是將企業證券公開發行實質條件的審核判斷權交給市場。市場并非抽象的存在,而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主體及設施構成的系統,包括發行人、投資者、證券經營機構、證券服務機構等主體及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等設施。上述主體中的投資者又包括自然人、機構。注冊制之下監管重點和監管方式的變化將上述主體推到了前面。
投資者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審慎做出投資決策;發行人要就對投資者做出價值判斷和投資決策有重大影響的信息定期或臨時地進行真實、準確、完整的披露;證券經營機構要對自己的保薦、承銷、財務顧問等服務審慎盡責,證券服務機構要在對相關文件資料核查驗證的基礎上認真制作資產評估報告、財務會計報告、法律意見書等文件。上述任何一個主體沒有歸位盡責,導致發生損失,則各主體都將根據自己的權利義務邊界承擔相應的責任。
北京市工商聯(商會)副會長苗謙:改善民營企業融資環境
根據全國工商聯2021年9月中國民營企業調研分析報告,目前我國民營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較為突出。
針對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建議具體改善措施為:加大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進一步完善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政策;提高貸款需求響應速度和審批時效;加大對民營企業票據融資的支持力度;優化金融機構服務流程等。
民營企業希望政府給予的融資支持主要包括:加大銀行對民營企業的信貸力度和信貸額度;加大銀行對民營企業的長期貸款業務的投放;同等條件下實現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政策的一致性;政府加大扶持項目資金力度;出臺針對企業不同融資需求的差異化融資政策。
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前主席加里·博恩:發揮仲裁化解金融糾紛的作用
仲裁是解決爭議的手段之一。所有的仲裁員,會使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幫助公司或者委托人。比起開庭或采取其他法律訴訟的方式解決爭議,仲裁的效率是更高的。特別是國際專業仲裁,要比很多訴訟的流程更加便利。因為涉及到跨境交易,所以有時如果通過訴訟可能會給當事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很多國際仲裁機構可以在中立的轄區進行調解和仲裁。
現在仲裁也是非常公正的,并且越來越具有執行力。很多國家的裁決結果能夠在其他國家得以實行,這給商業主體的運營增加了很多可預測性,可以控制很多風險,而這種確定性對解決爭議是很重要的。
在疫情的影響下,可能有人覺得國際仲裁數量會下降,但事實恰恰相反,仲裁案件大量增加,仲裁庭審也有很多線上聽眾。這種通過網絡讓各當事方進行交流的方式,在幾十年前是沒辦法實現的。期待未來仲裁能更好地服務當事方、解決爭議。
?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