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記者于文靜)“國家作物種質庫2.0項目”近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將通過加快種質資源遺傳信息和實物整合、數字種業工具開發等工作,提升信息化水平和保護利用能力。
作物種質資源是種業創新的源頭。為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探索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推動種業振興,中國農業科學院與騰訊公司近日發起“國家作物種質庫2.0項目”,將圍繞種質資源的數字化信息保護利用,展開全方位合作。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楊振海表示,加強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性工作,是現代種業創新的重要基礎。要以項目實施為契機,加快打造高水平的種質資源大數據系統,推動我國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共享利用。
據了解,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在幾代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到2022年底,我國收集保存資源總量突破54萬份,保護了一大批珍稀瀕危資源,每年向科研、育種和生產等方面的種質資源需求提供有效利用10余萬份。國家作物種質庫承擔國家作物種質資源的長期戰略保存任務,新庫今年將正式投入使用。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所長周文彬表示,當前,在建設農業強國的新發展階段,如何進一步釋放資源價值,推動種業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是種質資源工作新的歷史使命。
“我國是種質資源大國,但還不是種質資源強國。如果把作物種質資源的保存和資源實物共享比作‘種質庫1.0’,那么推動資源遺傳信息和實物整合,并實現高效共享則是‘種質庫2.0’。”他介紹說。
據了解,“國家作物種質庫2.0項目”將主要開展三方面工作:建設和完善“種質庫2.0”數據集成與分析系統;提升作物種質資源鑒定能力條件;建設可視化交互式信息展示系統。通過上述工作,將建成面向育種家的數字種質資源信息綜合服務平臺,提供加速育種數字化工具,以及可共享種質資源的全基因組級基因型鑒定信息,破解從資源到育種的卡點痛點,引領種業科技向國際先進水平邁進。
?
2月的內蒙古大地,春雪尚未消融,《經濟參考報》記者走進老牌重工業基地——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