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垠的沙海,似峰巒起伏。中亞商人騎著駱駝,滿載而歸。駱駝背負的行囊里瓷器偶爾相碰,“咚”的一聲,清亮悠長,脆響如孤煙般升騰。一千多年前的絲路古道上,這樣的場景屢見不鮮。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景德鎮瓷器承載著西域各國人民心中最溫柔浪漫的期待。
世界瓷都看中國,中國瓷都在景德。中國制瓷技術之精密、歷史傳統之悠久,世所罕見。景德鎮擁有千年官窯史和六百余載御窯史,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影響深遠。
“從古至今,景德鎮在瓷器界的特殊地位廣為人知。”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民族考古部主任佩爾杰漢·穆瑟爾曼庫爾日前在接受采訪時篤定地說。
景德鎮的基因里一開始就注入了“外向”二字。伴隨著古絲綢之路興起,沿線貿易日益繁榮。宋代開始,景德鎮瓷器大量外銷,從中亞、西亞延展至歐洲和非洲大陸。據學者統計,16到18世紀的300年間,約有3億件中國瓷器登陸歐洲。
幾年前,英國陶瓷藝術家埃德蒙·德瓦爾探訪景德鎮。他在《白瓷之路》一書中感嘆道:“這里的一切活動似乎都是為了把瓷器送往遙遠的地方。”
中亞是景德鎮瓷器遠行的重要通途。穆瑟爾曼庫爾指出,哈薩克斯坦歷史上有許多位于古絲綢之路沿線的城市,產自中國的瓷盤、瓷罐一度盛行。
中國瓷器走向中亞,中亞文化來到中國。
景德鎮御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日前告訴記者,元青花中的一些器物呈八棱狀,相較中國傳統陶瓷造型線條更為鮮明,顯然受到中亞和西亞金屬器造型的影響;而在青花瓷器上常見的“葡萄紋”“卷草紋”,也是從西域傳進中國的。
“景德鎮御窯出品的瓷器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為其他國家定制的禮品。很多器物造型是按定制國家的特色和習俗打造的。”翁彥俊指了指一只執壺把手上的仿鉚釘造型,“這部分處理就是中西亞地區金屬器的典型風格”。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經營著陶瓷公司的歐陽琦,幾年前在一場展會上遇見了烏茲別克斯坦外交官。他回憶道,對方對他們公司的產品一見鐘情,激動地邀請歐陽琦去他們國家辦廠。最近,外交官還發來了微信語音:“(我們)有一個非常好的瓷磚項目!”漢語咬字分外用力,滿是希望促成合作的興奮勁兒。
歐陽琦認為,中亞各國人民之所以“擁抱”景德鎮瓷器,是因為“我們讀懂了他們的文化”。他強調:“我們跟他們做生意也好,交朋友也罷,一定要聆聽對方,了解對方,尊重對方。”
中國和中亞地區的文化交流,以瓷載之,篤行至今。自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許多外國學生獲得來中國高校就讀的機會。景德鎮陶瓷大學已累計吸引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千名留學生前來求學,其中不乏中亞學子的身影。
素色瓷胎為幻想馳騁提供了廣闊疆域。近年來,景德鎮吸引了5000多名來自全球各地的“洋景漂”來創新創業。隨著與中亞文化交流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中亞藝術家被景德鎮開放、友好、恬靜的氣質吸引,來到這里學習陶瓷文化,推動制瓷技術革新。這座小城好比一座巨窯,各種奇思妙想都能浴火成器;它又宛如能納百川的器皿,多元文化在此交匯融通,流光溢彩。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
今天的景德鎮,貿易伙伴的洽談聲,藝術家的討論聲,留學生的讀書聲……聲聲交響,生生不息。約5000公里外的哈薩克斯坦國家藝術博物館,一件件中國瓷器或溫潤如玉,或色澤濃艷,歷久彌新,光彩照人。
瓷器不語,韻澤千年。靈者的巧思,工匠的神技,以及滄海桑田的時代變遷,都凝聚在一件件溫婉優雅的瓷器里,化作古絲路上延綿萬里的文明印記。跨越山海的瓷器浪漫曲,正奏響新時代的華章。
(參與記者:張繼業、李麟寅、趙宇)
(新華社南昌/阿斯塔納4月27日電)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