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化關系城市生態環境改善,關系人居環境品質和人民生活幸福。近年來,我國城市綠化建設不斷推進,但“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城市在綠化過程中依然存在“面子工程”“形式主義”傾向,重建設、輕養護,重景觀、輕生態,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
“面子工程”屢禁不止
從“見縫插綠”“拆違補綠”到“開放草坪”“沉浸體驗”,近年來,各地城市綠色生態建設加速。
目前,全國累計建設口袋公園近3萬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十年前的39.22%提高到現在的42.69%,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十年前的11.8平方米提高到現在的15.29平方米。
在交出靚麗的綠化“成績單”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城市仍存在違背發展規律搞綠化的問題。一些地方綠化貪大求全,過度追求“綠色政績”,不顧當地實際,追求快速見效。一些城市的新建住宅小區、公園和道路綠化中,被成群支架包圍、掛著營養袋的“站樁樹”屢見不鮮。
在西北省份某市的部分主干道上,種植有鐵樹、三角梅等南方花木。由于存活難度較大,這些花木需要定期噴灑生根劑、促芽劑等,每年10月到來年3月的冬季低溫期,還需捆扎保溫帶、搭薄膜溫室,既增加了越冬防寒費用,又影響冬季城市景觀。
一些城市還大量砍伐、頻繁更換行道樹,將現有較大的樹木移走后,建花帶、種地被植物,使街道失去了原有的濃蔭蔽日效果。
湖南省林科院研究員吳際友告訴記者,一些地方在城市綠化中對自然地形進行大刀闊斧的挖、填、搬,或采用以灌木、草坪等地被植物為主的規整式配置,一條道路隔離帶每平方米每年成本接近1000元,維護成本占比更是高達70%。
一些地方過度追求“四季常綠”,跟風引種新奇花木。近年來,一些城市把“四季有花”“四季見景”作為綠化工作的首要目標,投入大量資金跨氣候區引種新奇花木,大面積發展生態結構單一的花谷、花海、彩葉林等,忽視了生物多樣性要求和城市綠地的生態基礎功能。
四川農業大學副教授劉光立調查發現,近來國內掀起“藍花楹熱”,四川已有50%的地區種植,但藍花楹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氣候環境,個別城市盲目引種效果不佳,造成浪費。
科學評估不足致綠化浪費
忽略綠化建設的實際需求和效益,不充分考慮當地氣候條件選用成本高昂的植物品種……對于城市綠化中的“形式主義”現象,受訪專家表示,一些城市綠化決策機制不完善,不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
“樹木花草是有生命力的,不是領導拍腦門就能長好。”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教授包滿珠說,一些地方追求“時尚”“洋氣”,無視當地本來長得很好的常見植被,花大價錢從外地引入一些樹種或者花卉,結果這些植被不能適應本地自然環境,活不好,不得不花大價錢養護,造成極大浪費。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說,有些城市綠化觀念滯后,存在路徑依賴現象,用“大開發”的思維模式搞綠化建設,希望通過綠化帶動土地開發,沒有真正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
此外,還有一些城市忽視城市綠化防護遮蔭、凈化空氣、為居民提供就近鍛煉休息場地等基本功能,片面追求形式、形象。一些城市引進的綠化樹種不科學,導致市民出現過敏癥多發等問題。
“城市綠化要充分評估地方財力、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等,推廣節約型、節水型園林綠化,新建項目應優先選用管護成本相對較低的鄉土適生植物和本地種苗。”王凱說,城市綠化引進外來物種,尤其是觀賞樹木,應根據城市的氣候、土壤條件,進行生態影響評估后再引入,避免個別城市的領導以個人喜好引進當地并不適宜栽種的植物,造成浪費。
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
受訪專家表示,城市綠化是一項科學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園林企業、行業專家以及公眾等多方共商共治,才能有效實現城市綠化的高質量發展,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宜居品質。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對于重大城市綠化建設項目,王凱說,要進行充分論證,廣泛征求公眾意見,嚴格審批管理,保障項目質量。同時,暢通社會監督渠道,如果遇到群眾反映強烈的情況,應及時反思并停止。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院長鄭曦說,鄉土植物對土壤、氣候等適應性強,育苗成本較低,綠化項目建設要充分利用鄉土樹種資源,使之成為地方性自然景觀的主角。
例如,北京2015年啟動“增彩延綠”科技創新工程,通過引種選育鄉土野生植物和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的植物,在北京推廣了80多個植物新品種,解決首都園林綠化色彩少、綠期短的問題。
規范城市綠化建設和運維管理,還應當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和標準。上海市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院長張浪說,現行《城市綠化條例》還不夠完善,不能完全適應當前階段我國城市園林綠化發展要求;應當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更好地推進城市綠化的保護、更新、管控。
(記者王優玲、潘潔、柯高陽、周勉、王艷)
?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