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游中國,幸福生活”——今年5月19日,聚焦這一主題,我們迎來第14個“中國旅游日”。
411年前的5月19日,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從浙江寧海出西門,“打卡”天臺山,播下澤潤后世的旅游產業種子。以此為由來、于2011年設立的“中國旅游日”,見證著中國旅游業快速成長、發展勃興。
我國已形成全球最大國內旅游市場。既關乎人間煙火,又連接“詩和遠方”,旅游業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
前行中的旅游業,促消費、擴內需。
行萬里路,鋪就萬億產業。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出游人次48.91億,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4.91萬億元。
“爾濱”又“整活”,網民喊話的北境羽絨服“奔現”了。冬季“爾濱現象”火爆時,有網友建議哈爾濱打造寒地服裝產業,品牌就叫“北境”。眼下,在哈爾濱市賓縣,新成立的哈爾濱北境服裝有限公司正抓緊建設廠房,預計10月投入生產。
甘肅天水麻辣燙、山東淄博燒烤、河南許昌胖東來……旅游讓一座座城市不僅在國內“出圈”,更吸引著世界目光。在旅游業的帶動下,街頭巷尾的煙火氣、人流如織的市面、喧囂的建設工地,生動展現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活力。
一業興,百業旺。衣食住行游購娛,旅游業是串起一二三產業的綜合性產業,與其相關的上下游產業超過百個,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抓手。今年一季度,文旅市場供需旺盛,餐飲、交通、文娛等服務消費快速增長。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變化,旅游帶動的特色服務型消費仍有巨大成長空間。
發展中的旅游業,讓綠水青山更好變為金山銀山。
門前是漫如云霞般的花海,身后是掛著紅辣椒的小院,家住小興安嶺深處的林場退休職工劉養順,又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段。大森林、大氧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砍了大半輩子樹的劉養順開起農家院,生意越做越火。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旅游業為青山綠水的守護者們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
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長江流域恢復“水清岸綠、魚躍鳥飛”,古晉陽勝景“汾河晚渡”重現,云南洱海“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美景常駐。大美中國點燃億萬旅游者的熱情,要以旅游業為驅動,推動實現高水平的保護和發展,將良好生態環境持續轉化為普惠的民生福祉。
創新中的旅游業,探索人文與經濟的共生共榮之道。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讓人們能夠藉此追尋內心充裕、精神富足。
在西湖邊體驗茶藝、在孔府觀皮影戲、在烏蘇里江畔制作魚皮畫。今年“五一”假期,已納入監測的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夜間客流量7257.58萬人次,按可比口徑較去年同期增長6.9%。
進入旅游旺季,故宮博物院、殷墟博物館等“一約難求”;朝鮮族農樂舞、侗族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讓人如癡如醉;“村晚”“村超”等鄉村文化IP火爆上演……歷久彌新的中華文化,賦予旅游業不竭的創意源泉和發展動力。
研學之旅、尋根之旅、紅色之旅……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讓游客飽眼福、長見識,徜徉中華文明長河,在深邃厚重的家國情懷中,見賢思齊、陶冶心靈。
旅游發展正當時,且以詩意向遠方。蓬勃發展的旅游業,讓人們共赴遠方、品味美好,為中國發展注入新活力、打開新空間。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