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試點之后,跨境支付外匯牌照終于落地。《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有約15家此前參與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的支付機構日前完成名錄登記,拿到了正式的跨境支付“上崗證”。這意味著,在監管引導下,近年來發展迅速的跨境支付市場將愈發合規健康。下一步,相關部門或適時擴大支付機構外匯業務范圍。
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不少機構加速布局跨境支付市場,該領域競爭愈加激烈,不過,還遠未到達“天花板”。隨著政策利好不斷釋放,市場環境愈發合規,預計跨境支付市場將保持穩定增長。未來,機構需進一步延伸更多增值服務,提高差異化、精細化競爭能力。
十余家“試點轉正”
此次名錄登記實際上是對去年4月“13號文”的落實,也意味著跨境支付監管朝著更為規范化的方向推進。
在此次名錄登記之前,跨境支付外匯業務一直處于試點。2015年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開展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的通知》和《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指導意見》,允許30家試點支付機構開展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并為每一家劃定了一定的業務范圍,比如貨物貿易、旅游服務、機票航空、留學教育、國際會議等。2019年4月,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了《支付機構外匯業務管理辦法》,即業界所稱“13號文”,強調跨境支付業務合法資質和持牌經營的重要性,明確要求此前的試點機構需進行名錄登記。
此次完成名錄登記的支付機構可謂完成了“試點轉正”,并正式持牌。易觀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表示,從行業的角度來看,正式持牌實際上對從業者設定了一個更直接的從業門檻,在推進有序競爭的同時鼓勵創新,行業從此告別無證經營時代,跨境支付市場也將愈發合規健康。
一家支付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經過近5年試點,一些業務開展更好并符合規范的試點機構通過監管部門的驗收,獲得了業務許可證,而一些業務開展不盡如人意、不符合相關規定的試點機構,未能通過驗收。也有部分機構此次被授權的業務范圍比之前試點業務范圍有所收縮。據記者了解,30家試點機構中約有一半,即15家左右的機構完成轉正。
競爭日趨激烈
跨境支付正成為近年來國內支付機構競相布局的重要業務領域。不過,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眾多玩家的涌入,跨境支付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支付機構面臨著多重挑戰。
據了解,目前國內跨境支付領域已經有一些頗具規模的玩家,但仍有新的參與者不斷涌入。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并不持有國內支付牌照的公司通過和其他持牌機構合作的方式開展業務,在跨境支付領域的市場規模并不小。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對記者說,在跨境電商收款業務中,由于電商平臺遍布全球,資金流也是從海外發起,這就要求收款機構具備全球的支付業務許可。這些機構很早就看好這塊業務并開始布局,也擁有多個國家的相關資質,因此具備一定優勢。“相比較而言,國內一些機構雖然握有牌照,但因為沒有較早布局,反而優勢不及這些公司。”他說。
跨境業務被不少機構視為“香餑餑”,但深耕這塊業務對支付機構并不容易。“由于競爭激烈,目前這一領域存在價格戰、費率戰,幾年前整個行業的手續費還在1%、2%甚至更高,現在的手續費也就0.4%左右,很多公司還打出‘全0費率’的營銷策略。大部分機構其實營利點不是純支付的手續費,而是與之相關聯的其他金融服務,比如供應鏈金融。一些較早布局的企業產品體系比較完備,具備競爭實力,但一些新進入的公司,因為配套產品還沒做出來,實際上開疆拓土并不容易。”上述資深人士說。
需打造差異化優勢
事實上,盡管跨境支付領域競爭激烈,但跨境支付市場還遠沒有到達“天花板”。
王蓬博表示,正式下發牌照除了規范市場,還相當于為行業持續發展注入了一針興奮劑,預計未來將有更多機構獲得行業準入,并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跨境支付市場環境愈發合規,良幣驅逐劣幣,預計跨境支付市場未來將保持穩定增長。
“伴隨著中國對外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跨境支付是所有支付機構不能丟掉的業務點。比如跨境電商收款業務,現在除美國、歐洲外,中東、東南亞等市場的體量增速也很快,應該說這個市場具備很大潛力。”上述支付機構人士說。該人士還表示,跨境支付中的出國留學、住宿酒店等業務雖然現在還未形成較大規模,但未來市場規模可期。
值得一提的是,監管部門近來也釋放出跨境支付利好政策信號。近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召開黨組擴大會議提出,將推出更多外匯便利化業務,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穩定外貿外資基本盤。推進服務貿易付匯稅務備案電子化全國落地,適時擴大支付機構外匯業務范圍,探索個人外匯業務創新,研究出臺貿易新業態便利政策。
王蓬博表示,隨著跨境支付市場競爭升級,下一步,各機構將不再以費率為主要競爭手段,而是結合自身傳統基因及優勢,不斷深入行業,探索新的服務模式,形成差異化競爭力。“尤其是在行業解決方案方面,了解客戶需求點和痛點、并為之提供相對應的細致服務,是加深用戶黏性的重要方式。”他說。
?
近日,長江上游水、公、鐵通道正加快恢復,物流“大動脈”基本暢通,但局部還有貨物壓倉的情況,物流業全面復蘇仍面臨一些制約因素。業內人士建議,加強全鏈條統籌協調,實施精準扶持,全面激活物流體系,為經濟復蘇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石化在防疫阻擊戰中,從油氣化工物資到口罩蔬菜生鮮,“傾我所有、盡我所能”;在經濟保衛戰中,履行責任,除湖北地區個別按要求延遲復工的企業外,集團直屬企業復工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