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工作組正式發布了《中國區塊鏈金融應用與發展研究報告(2020)》(下稱《報告》)。
《報告》指出,區塊鏈技術正處在加速演進成熟過程中。中國在區塊鏈領域擁有良好基礎,技術研發、標準研制、生態培育、行業管理等工作有序推進,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適用場景和應用邏輯已較為清晰,相關應用探索逐步深入,落地場景和實踐案例不斷豐富,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應用探索較多,與業務需求結合緊密。調研機構區塊鏈應用場景主要涉及供應鏈金融、貿易金融、保險科技、跨境支付、資產證券化等,分別占比32.6%、11.2%、11.2%、7.9%和6.7%。
二是參與主體多元,探索路徑有所差異。國家網信辦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情況顯示,涉及金融領域的備案主體數量占比超40%,類型涉及金融科技服務商、銀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商業保理公司等,呈現較為明顯的多元化特征。
三是底層技術研發力度有所加強,普遍關注信息安全和性能突破創新。約40%調研機構表示采用了自主研發的底層平臺。在重點調研分析的11家已采用自研底層平臺的機構中,近半數平臺已開源或計劃部分開源,多數平臺已支持每秒千級的交易處理速度,半數以上平臺在特定實驗環境下可實現每秒萬級的交易處理速度,性能對部分金融場景的應用約束有所減弱。
《報告》認為,區塊鏈與金融的融合發展當前仍處于相對初步階段,在技術成熟度、自主創新度、場景契合度以及制度規則完備程度等方面還面臨一些實際挑戰,迫切需要金融業界堅持科學態度和工匠精神,扎實做好各項基礎工作。基于此,《報告》還提出加強行業監管體系建設、發揮行業自律管理作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等方面的對策建議。
當前,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正基于區塊鏈理論與實務研究成果,研究建立完善區塊鏈金融自律管理機制,穩步推進區塊鏈金融應用系統通用評價規范、區塊鏈跨鏈協議、區塊鏈開源軟件測評等標準研制,探索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互聯網金融登記披露、金融APP備案管理、供應鏈金融數字信息服務、醫療物資公益捐贈存證等行業自律管理工作,推動區塊鏈與金融更好地融合發展,助力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
將社會資產的“標尺”由自然稟賦型的房產、地權,向知識稟賦型的技術、專利演化推動,將成為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的“密鑰”,蘊含巨大潛力。但同時,“知產”變“資產”尚存評估難、人才缺、配套弱等“幾重山”亟待翻越,需多方共同努力。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新基建”加速落地,充電樁的招標和建設主體回歸電網公司,其大規模建設將對行業整體投資帶來巨大拉動,預計未來五年充電樁設備市場有望達到122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