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一脈枕、一枚銀針、望聞問切……這是人們對中醫藥的傳統印象。現如今,隨著中醫藥與“時尚”的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深度融合,中醫藥的現代化走上新賽道。但由于中藥材質量不穩定、中醫傳承創新機制不完善、中醫社會接受度不足等挑戰,中醫藥的現代化之路仍有一些困局待解。
中醫藥插上“科技之翼”
“望聞問切”是中醫獲取疾病信息的基本手段。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面對面的“四診”難以實現,但面對中醫問診的巨大需求,互聯網的發展卻給出了全新的解決方案,進一步推進了中醫與互聯網結合,令中醫開始走向“云端”。
在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記者看到,該院院長楊文明正在用電腦為一名遠在江西的病人進行“遠程會診”。通過觀察病人上傳的舌苔圖像、對病人進行線上詢問,在非直接接觸的情況下,楊文明開具了一張電子處方。
“五年前,我就為這個孩子看病。病人兩地來回跑非常折騰。如今通過中醫院互聯網平臺,我可以通過患者線上發來的照片和視頻為其會診,調整用藥,這樣就讓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楊文明說,中醫需要多次復診,而互聯網問診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時間成本,擴大了服務群眾的半徑。
據介紹,上半年,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累計接受線上問診6500余人次,疫情期間上線電子處方及藥品快遞功能,完成在線處方配送1260張。
5G網絡等技術更是為互聯網問診助力加碼。為了滿足中醫“望聞問切”對于色差的高要求,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全新上線了“5G互聯網+中醫”,中醫專家可以實時獲取高清舌苔、面色等影像數據。
不僅望聞問切開始走向云端,膏散丹丸也逐步打上“智能制造”標簽。
在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智慧煎藥中心,46臺煎藥機正一刻不停地熬煮中藥,一旁的包裝機將熬好的中藥自動打包,煎藥師再貼上標簽。
“自動化煎煮大大提高了效率。現在一天可以煎煮300多份藥方,而且通過掃碼實現煎藥全流程追蹤,通過手機可以實時查看到藥品所處的狀態。”智慧煎藥中心主任韓光磊說,病人也可以選擇快遞的方式,由醫院直接寄送回家,實現全流程智能化。
從一劑湯劑回溯到一粒中草藥種子,物聯網等現代科技助力中醫藥人從源頭出發,保證中藥材的質量,實現標準化。
攝像頭、傳感器、報警系統……在安徽協和成藥業飲片有限公司中草藥種植基地,物聯網系統正對一萬多畝中草藥的生長進行實時監控和智能化管理。
“我們設定了一套標準化的中草藥生長指標,如果中草藥生長的溫度、濕度或二氧化碳指標不正常,系統會發出報警信息,工作人員會進行調整。”安徽協和成藥業飲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維合說。
藥材的炮制加工同樣應用物聯網系統進行標準化生產。“目前中草藥的烘烤、干燥、切制、包裝這一系列流程基本實現機器自動化生產加工,如果指標不達標會發出提醒。”趙維合說。
加工炮制完的產品則都附有二維碼。“我們從2009年開始著手做安全追溯系統,保證用戶掃碼就可以追溯到產品的各項信息,讓用戶更加放心。”趙維合介紹說,通過全流程的標準化,協和成生產的中藥飲片得以順利出口到多個國家。
中醫藥現代化“道阻且長”
中醫專家指出,將傳統中醫藥的經驗智慧和現代科技相結合,對提升中醫藥的有效性、安全性、科學性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助推中醫藥走向現代化,但中醫藥的現代化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仍有很多困局等待突破。
多名業內人士指出,中藥材的現代化和標準化是實現中醫藥現代化的根基,但中藥材的道地性、穩定性問題亟待重視,中藥材摻假、低價惡性競爭使中藥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愈演愈烈。
亳州市藥業行業協會副會長韓志軍表示,好面粉才能做出好饅頭,優質中藥材是優質中藥的源頭,但當前我國中藥材規范化種植技術整體相對落后,生產比較粗放,沒有統一的種植規范,同時濫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等現象較為普遍。
“由于藥材多是以農民個體種植為主,缺乏統一規劃,從收購市場混亂無序,到加工環節無法全追溯,質量不均衡。”亳州市中藥飲片行業協會會長葛德洲說。
葛德洲指出,中藥飲片的炮制加工同樣存在不規范現象,不遵法炮制、炮制不到位等現象較為普遍,中藥質量難以保證,制約了中藥臨床療效的發揮。
“不僅中藥材的現代化存在難點,中醫的現代化創新也存在挑戰。”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楊文明說,中醫的傳承創新機制尚不完善,群眾對中醫藥的認同還需要深耕。
“目前國內院校教育仍然是主流,院校教育有優勢,也有弊端,通過短期內以一個模式培養大批人才,缺乏個性特色,同時目前的院校教育西醫的成分偏多,對中醫的整體辯證思維有影響。”楊文明說。
楊文明指出,中醫藥現代化的一個關鍵層面就是中醫藥的大眾化,但由于中醫藥名詞術語較為晦澀難懂,社會整體缺乏中醫藥氛圍,普通群眾尤其是年輕人對中醫藥的信任和了解程度不夠,對傳統中醫藥的思維方式接受較慢,中醫藥未能真正走進現代人的生活。
傳承經典守正創新
中醫藥是人類文明的寶庫,不能“藏在深閨人未識”。業內人士指出,中醫藥的現代化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在傳承經典的同時,要以療效為根本,以現代科技為支撐,以標準為引領,逐步實現現代化。
葛德洲建議,為保證中藥材的質量,應以市場為導向,加大政府組織力度,統一資源分布,合理化、規范化種植,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廣建立中藥材種植、加工、流通全流程的可追溯體系,確保質量可控。
“中藥飲片生產不能按西藥生產辦法管理,不能以飲片含量客觀判定飲片質量,要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結合臨床實際,合理使用飲片的規格,同時要有效利用現代技術,萃取有效成分。”葛德洲說。
為推動中藥材的標準化,有著“中華藥都”之稱的安徽省亳州市正持續推進中藥農業種植由分散化向集聚化、加工由小作坊式向規范化發展。據統計,2019年亳州市中藥材標準化種植面積達36萬畝,并建成了中藥材初加工產業園區。
楊文明則建議,中醫藥的傳承教育應將師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融合,將師承教育的理念和做法融合貫穿于院校教育,培養兼具廣闊學術視野和豐富臨床經驗的創新型人才。
“中醫的高手在民間,要充分挖掘中醫藥適宜技術,整理發掘民間中醫的經驗,豐富中醫的治療方法,發揮中醫簡便靈驗的優勢。”楊文明說。
受訪專家認為,為了讓中醫藥真正走進大眾,還要加強中醫藥的通識教育,以科普的方式讓更多人感受中醫藥的魅力,增加對中醫藥的認同感,并依據現代人的生活特點,鼓勵研發易攜帶、服用方便的中藥顆粒配方。
“老一輩人形容中醫,就是‘一個老頭’‘三個指頭’‘一個枕頭’,要通過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改變人們的刻板印象,通過機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更精確、范圍更廣的診療,讓傳統中醫藥以更現代化的姿態走進普通人的生活。”楊文明說。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中國大唐將堅定扛起央企責任使命,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重點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大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