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家企業上云、千臺工業設備聯網,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62.2%,關鍵工序數控化率63.6%,企業主要業務環節的信息化覆蓋率達到80%以上……近年來,寧夏銀川市推動制造業進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變革,越來越多制造業企業創新求變,蹚出“科技+數字”賦能的轉型升級新路。
科技創新提升高質量發展“成色”
每小時3600片,這是寧夏小牛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迭片自動化焊接的速度。這家從生產彩擴設備起家的公司,通過戰略轉型、研發創新,研制光伏組件自動化生產設備——太陽能電池片全自動串焊機系列產品,打破了國內光伏串焊機依賴進口的局面。2020年,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68%,實現產值13.9億元。
“公司非常重視提升創新能力與自主研發能力,每年都根據光伏市場的發展變化開展新項目的研發工作。”寧夏小牛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小牛說,目前,公司已申報專利126項,產品主要銷往國內龍頭光伏組件廠家,并出口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銀川,像“小牛”一樣的“牛企”還有很多。在自主核心電力芯片和傳感器技術的突破下,寧夏凱晨電氣集團有限公司開發出“電力系統遠程安全診療預警公共服務平臺”,從根本上解決電力系統安全預警和節能服務問題;自主研發創新,臥龍電氣銀川變壓器有限公司解決了牽引變壓器運行可靠性差、損耗高、原材料消耗大、噪音大等難題……
隨著科研創新、技術迭代,裝備制造業實力得到迅速提高和增強。記者從銀川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獲悉,今年一季度,銀川市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8%,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倍。
通過實施重點項目帶動、行業對標、新產品開發等行動,銀川市支持企業提升裝備水平,優化工藝流程。正在加快推進的37個重點技改項目,13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以及282家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成為企業創新的有力支撐,激發企業創新動能不斷增強。目前,全市規上工業企業R&D投入達到2%以上,R&D經費支出增長率達到15%,遠超主營業務收入3.5%的年均增長率。
數字賦能加速“制造”向“智造”邁進
走進寧夏力成電氣集團有限公司智能化車間,一條原本需要10個工人的生產線,如今只有1名工人在電腦前監控著生產線上的智能機器人工作。“我們目前已有52套工業機器人,今年計劃再增加18套。”寧夏力成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制造總監胡小陽說,自2018年起,公司開始打造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智能生產車間,對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后,生產效率可以提升好幾倍。
寧夏巨能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無人駕駛的激光牽引叉車正在“勤奮”工作,一旦碰到在車間里行走的工人就自動停下來,調整方向后繼續完成任務。作為“制造智能工廠的工廠”,巨能機器人在過去幾年順利實現了從傳統工業制造業向智能制造的轉型,并成功為國內多家企業提供了700多條自動化生產線,使制造工廠逐漸變成“無人工廠”。
在工業制造業“大本營”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隨著新一代大數據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像這樣的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越來越多。以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智能儀器儀表為代表的關鍵技術裝備取得積極進展,部分企業主持和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智能制造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銀川制造業正在進行一場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變革。據銀川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李景陽介紹,截至目前,銀川市已實施自治區“互聯網+制造業”試點示范項目14個,自治區級數字化車間17個、智能工廠13個,工業機器人試點示范項目5個;培育工業互聯網平臺36個,累積上云企業300多家;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達到49.2,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62.2%,關鍵工序數控化率63.6%,企業主要業務環節的信息化覆蓋率達到80%以上,“銀川智造”水平穩步提升。
精準施策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護航”
2020年以來,銀川市先后出臺《推進“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行動計劃》等系列政策措施,推動工業重點領域結構改造、綠色改造、技術改造、智能改造和產業數字化。今年,銀川市安排工業專項資金8000萬元,其中最少7500萬元將用于“四大改造”和產業數字化。
“為了激發企業技改動力,我們改革政策扶持方式,既‘錦上添花’更‘雪中送炭’。”李景陽說,銀川市出臺市級工業計劃項目管理辦法,實行“前引導+后補助”,解決企業技改缺乏啟動資金的現實問題,并出臺普惠性政策,對優勢產業企業產值實行“節點獎勵”+“增量獎勵”以及企業技改投入增量補助等。
與此同時,為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業創新水平,銀川市科技部門聚焦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發展需求,累計組織實施科技項目200余項,助力企業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瓶頸。
為破解長期以來困擾鑄造企業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等難題,銀川市科技局組織寧夏共享裝備有限公司等企業,聯合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清華大學等8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成立創新中心,重點圍繞鑄造行業綠色智能鑄造轉型的關鍵共性問題開展研發和成果轉化。
近年來,銀川市各類科技創新平臺也在不斷增多,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共計220余家,區域創新水平和能力持續增強。另外,銀川市還把目光投向創新要素源豐富、創新鏈條完整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通過建設離岸孵化器和飛地育成平臺,搭建與當地科技部門、高校、大型企業合作平臺。
據銀川市科技局局長韓蕃璠介紹,目前銀川市已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建成離岸孵化器和飛地育成平臺13家,柔性引進各類人才30多位,累計孵化引進項目30余個,實現產值6000余萬元。
?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