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年再為企業和個人減稅8000多億元,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著力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兩會結束后,“減稅大禮包”加快推出,本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專訪了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陳龍。
《證券日報》:今年推出的各類減稅措施,哪些行業最為受益?
陳龍:制造業是今年減稅措施中受益較多的。將增值稅17%和11%兩檔稅率各降一個點,可減稅達2400億元,其中,制造業享受的減稅規模占了較大部分。此外,對部分制造業企業實行留抵退稅、提高企業新購入儀器設備稅前扣除上限等減稅措施,也將使制造業受益。
《證券日報》:減稅力度加大,對促進實體經濟轉型發展有哪些幫助?
陳龍:減稅力度加大,降低了實體企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稅負,有利于推動企業科技創新,優化運營模式,助力“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由于此前的營改增,制造業等原增值稅行業受益于可抵扣進項稅增加,已經享受了凈減稅的改革紅利,這次又進一步降低制造業稅負,可以說,為建設制造業強國營造了更好的稅制環境,能夠激發制造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升級動力,增強企業盈利能力和發展后勁。
《證券日報》:長期來看,減稅對激發市場活力的重要性有哪些?
陳龍:減稅可以降低企業成本,使其“輕裝上陣”,不僅有助于激發市場活力和企業創造力,穩定市場預期,激勵民間投資,而且可以助力產業結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經濟之所以能夠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的趨勢,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減稅產生了激勵效應,激發了市場活力,促進了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結構升級,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產業基礎和動力支撐,增強了經濟“韌性”。長期來看,減稅效應的進一步釋放,將會持續激發市場活力和企業創造力,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結構升級。同時,通過降低企業稅負,可產生價格傳導和分配效應,釋放國內消費需求,打造新的市場優勢,增強經濟持續發展動力。
《證券日報》:未來減稅的重點方向在哪些領域?
陳龍:我國當前的減稅政策,并非簡單地“一減了之”,而是要在降低企業和居民稅負的同時,解決稅制中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深層矛盾和問題,增強稅制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為此,需要樹立綜合、系統的減稅理念,統籌稅費關系、財力分配、公共資源使用,消除影響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障礙。
未來減稅的重點應放在制造業和居民等領域,通過稅負結構的調整和制度完善,建立有利于制造業發展和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一方面,繼續深化增值稅改革,進一步優化、兼并增值稅的稅率結構,實現三檔并兩檔,健全抵扣鏈條,落實留抵退稅政策,同時,完善企業所得稅等其他稅收制度和政策,降低企業稅負;另一方面,改革個人所得稅,提高個人所得稅的減除費用標準,增加子女教育、大病醫療等專項費用扣除,降低居民稅負。
?
轉移入境傾倒的危險廢物點多量大,對當地生態環境危害嚴重,處置難度大。業內人士期盼,加大源頭防控和聯合查處力度,遏制此類事件多發勢頭,呵護生態環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