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珠峰腳下的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被譽為雪域高原上的“蔬菜之鄉”。早在1998年,這里就在山東濟南援藏干部的幫助下,開始建大棚、種蔬菜。全縣7000多戶農牧民,有3200余戶直接參與果蔬種植,2019年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經過20多年發展,白朗蔬菜從“小、散、弱”開始向做大做強轉型,一場深刻的產業革命,正在年楚河畔推開。
西藏珠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珠峰農業”)是白朗一家農業龍頭企業。2017年起,公司整合資金,流轉土地1087畝,搭建119座大棚。公司董事長巴桑頓珠土生土長,之前做過工程,辦過廣告公司,開發過房地產,是當地知名的創業人才。投身蔬菜產業,他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生意經”。
缺乏技術,巴桑頓珠花費重金,從山東請來10人的技術團隊,并為每名技術員配備一名藏族大學生和一名種植員做助手,做好技術的傳幫帶。
銷路不暢,珠峰農業與當地國有企業日喀則市珠峰農投集團合作,成立農畜產品供銷公司,計劃在日喀則市18個縣區和拉薩市建立生鮮超市,直接打通農超對接的通道。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巴桑頓珠還摸索了一套精細化管理的好方法。
來自周邊村落的米瑪片多,是珠峰農業蔬菜園區B區1-3號棚的棚主。在這個占地5畝的苦瓜棚內,米瑪片多負責日常看護和田間管理,農忙時還會請村里的農戶前來幫忙,每人每天工資在140元上下。
“公司給我訂了指標,這個大棚每茬苦瓜產量如果高于5萬斤,多出部分的收入,公司拿小頭,大棚管理團隊拿大頭。”米瑪片多說,現在每個棚主都干勁十足,對工人的管理也嚴格起來,農戶們上班時間喝青稞酒、打牌的習慣完全沒有了……
種植蔬菜不到一年,珠峰農業目前已經做到保本微利,這在現代農業企業中已相當不易。放眼整個白朗縣,和珠峰農業一樣,山東蔬菜產業控股集團、上海孫橋溢佳集團、湖南華綠公司等入駐的農業龍頭企業也紛紛摸索出適應當地文化的經營、管理方式,帶動蔬菜產業再上一個新臺階。
扶貧產業只有可持續發展,才能發揮更大帶動力。珠峰農業蔬菜園區建成以來,目前已支付土地流轉費用近2000萬元,為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500多萬元。白朗縣鼓勵、扶持發展現代農業,目前擁有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11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組織490余家、家庭農場和種養殖大戶951家,為1200余名貧困勞動力提供穩定就業崗位。
對于大型龍頭企業來說,看待未來的目光總是要長遠一些。
在珠峰農業的蔬菜園區內,來自白朗縣查吾沖村的旺久一直尊敬地稱呼山東技術員孫文慶為“格拉”(“老師”的意思)。在孫文慶的幫助下,旺久學會了育苗、移栽等技術。他說,公司鼓勵大學生、種植員掌握更多技能,3年后要擔負起獨立經營、管理企業的任務。
在巴桑頓珠看來,雪域高原空氣、土壤都很純凈,病蟲害較少,蔬菜品質更好,但內地蔬菜的品相好、價格低,對本地菜沖擊很大。為此他推動園區多個品種蔬菜做有機認證,“好東西就應該賣出好價錢。”
眼下,珠峰農業正在籌劃“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通過為合作社統一提供技術培訓、發放種苗,同時采取統一品牌、統一收購、統一價格的方式,巴桑頓珠希望將優質農產品的規模不斷做大,最終目標是將白朗蔬菜打入內地市場。
白朗縣委書記陳昊說,產業發展是脫貧增收之基。“我們努力邁過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經營的門檻,才能讓白朗果蔬飄香,撐起農戶更加穩固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