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推動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全國碳市場”)2021年正式啟動,第一個履約周期順利收官。如何做好第二個履約周期管理,進一步激發全國碳市場活力?代表委員及業內專家建議,進一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和交易主體范圍,完善制度規則,強化信息協同性。
“在全國碳市場運行前一年的核查中,我們就完成了合規化數據報送,還在區內部分控排企業‘碳虧損’的大環境下實現了企業‘碳盈余’。”寧夏電投銀川熱電有限公司節能對標專責陳杰直言,建立碳排放管理體系需要一步步探索。
先行布局也讓企業在全國碳市場開市后率先嘗到“甜頭”。寧夏電投銀川熱電有限公司在全國碳市場上線后,通過近一個月的談判與交易對手達成合作意向10筆,完成了170萬噸碳配額交易。其中,掛牌交易5筆,大宗交易5筆,交易價格均高于當期市場平均單價,為企業獲利7152萬元。
當前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已順利收官并開啟第二個周期,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在首個履約周期中,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按履約量計,履約完成率為99.5%。2021年12月31日收盤價54.22元/噸,較7月16日首日開盤價上漲13%,市場運行健康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促進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
“全國碳市場表現超出預期,有超過半數的重點排放單位參與了市場交易。”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總經理劉杰結合數據分析稱,按照履約量來計算,全國碳市場在2021年的履約完成率達到了99.5%,超過了預期。由此可見,全國碳市場的發展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畢馬威中國環境、社會及治理(ESG)主管合伙人林偉指出,作為“市場化”的環境經濟政策工具,全國碳市場無疑是國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和重大制度創新,通過近一段時間的運行,全國碳市場進一步優化和完善了交易規則、運行機制、價格機制,在增強市場流動性、提高交易匹配率、激發市場活力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不過,碳市場建設是一個需要逐漸發展完善的較長過程,因此目前尚在起步階段的全國碳市場仍要應對活躍度不足的挑戰。
全國政協常委、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提出,現階段碳排放配額分配以免費分配為主,供應相對充足,影響了碳市場交易的價格和流動性,難以對企業減排形成有效激勵。此外,完善的碳排放監測核查體系(MRV體系)是碳市場擴圍的先決條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李永林同樣表示,目前碳市場在非臨近履約時段交易清淡,日均交易量僅維持在數百噸左右,數據質量控制也存在一定漏洞。
為提升市場活躍度,進一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和交易主體范圍是當務之急。全國政協委員、中信資本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懿宸建議,應將石化、鋼鐵、建材等高耗能行業有序納入交易主體以改善市場活躍度。同時,引入金融機構等其他有參與意愿的市場主體參與碳交易,并開發運用碳期貨等金融衍生品,以提升碳市場活躍度,完善碳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
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主任李郁華有著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在逐步擴大市場覆蓋范圍、積極發展綠色金融的同時,應完善配額分配管理。推動碳市場管控的高排放行業實現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的綠色低碳化,促進高排放行業率先達峰。此外,構建碳市場抵銷機制,通過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抵銷碳配額,擴大自愿減排核證項目類別,大力促進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二氧化碳封存捕集利用項目發展。
立足長遠,在覆蓋行業擴容升級的同時,未來全國碳市場還可通過完善制度規則,強化信息協同性促進成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認為,有必要出臺應對氣候變化法、環境信息共享條例、碳市場交易條例等,通過健全相關法律,完善碳排放信息共享制度、碳市場交易制度、碳市場監管制度等,切實解決碳市場存在的環境信息不能共享、進場主體交易較少、僅有現貨交易缺乏期貨期權交易等問題。
據記者了解,在發電行業碳市場穩定運行后,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納入更多高排放行業已在計劃之中。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透露,按照主管部門的總體部署,下一步全國碳市場積極推動擴大行業覆蓋范圍,“現在是電力行業,明年可能還會增加2到3個行業,爭取在‘十四五’期間把所有八大控排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
調整公司治理結構、加速生產技術攻堅……一系列改革舉措在鹽湖股份一一落地,對標建立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的目標,這家“老牌國企”從改革出發,找問題、紓痛點,育新機、開新局,揚帆再起航。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