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鄰重慶的四川廣安川渝高竹新區科技創新基地項目建設現場熱火朝天。作為今年川渝高竹新區70余個新(續)建重大基礎設施及重大產業項目之一,該項目由四川發展與重慶渝富共同合作推進,構建兩地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相關產業的創新基地、創新體系和創新平臺。
2020年以來,四川、重慶兩地國資委先后在川渝毗鄰地區開展項目投資推介活動4場,集中簽署重大合作項目協議177個,協議金額3887億元。《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走訪川渝兩地看到,兩地國資國企積極作為,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動車組列車在成渝高鐵四川內江段行駛(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黃正華 攝)
重大項目推進“與時間賽跑”
日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聯合辦公室發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3年將實施重大項目248個、總投資3.25萬億元,涵蓋現代基礎設施、現代產業、科技創新、文化旅游、生態屏障、對外開放、公共服務七大重點領域。
以重大項目為牽引,川渝兩地國資國企不斷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賦能加速。
重慶二塘碼頭,成渝中線高鐵井口嘉陵江特大橋建設現場,鉆孔、清孔、鋼筋籠下放、混凝土灌注,巨大的樁基慢慢深入地下……“我們正在與時間賽跑。”中鐵大橋局成渝中線重慶樞紐施工1標項目總工程師李沫說,項目部正快速推進大橋建設工作,確保今年汛期前完成大橋主墩出水關鍵控制目標。
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標志性工程之一,成渝中線高鐵建成后,重慶、成都“雙核”將實現50分鐘通達。
縱覽巴蜀大地,重大項目正在加速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方面:陸路,成渝中線高鐵開工建設,渝西高鐵、成達萬高鐵重慶段、渝昆高鐵川渝段等項目正加快建設中;川渝省際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達20條。水路,涪江雙江航電樞紐、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等項目加快建設,以長江、嘉陵江、烏江“一干兩支”國家高等級航道為骨架的航道體系基本建成。航空,2022年成都、重慶機場旅客吞吐量、起降架次均位居全國前列。重慶江北機場改擴建、四川樂山機場等項目加快建設,四川達州機場正式通航,空中客車飛機全生命周期服務項目將于三季度竣工……成渝世界級機場群正加快形成。
新基建領域,川渝已建和在建數據中心機架總量超36萬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相關項目落戶成都,成渝納入國家“東數西算”工程算力樞紐節點布局……
能源領域,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川南—渝西輸氣管道等項目加快推進,川渝基本實現天然氣管道“一張網”,四川水電每年送重慶電量約200億千瓦時,枯水期重慶火電送四川電量約5億至8億千瓦時……
“對于地處西部內陸腹地的成渝地區而言,持續提速的重大項目建設,有利于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聚集,進而激發西部地區發展潛能。”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敬說。
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進一步協同”
川渝兩省市發展改革委數據顯示,2022年,川渝協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項目全年完成投資986億元,年度投資完成率達139%。
在重慶長安汽車兩江工廠,一臺臺機器人來回穿梭:有的直接抓起零部件,準確安裝在相應位置;有的舉著焊槍,對準汽車車身的各點位進行精準焊接……
“上萬個零部件中,川渝配套率呈快速上升趨勢,每天有上千輛滿載汽車配套產品的貨車奔馳在川渝間的道路上。”長安新能源總經理鄧承浩介紹,兩年多以來,長安新能源在川渝兩地配套率已由16%提升至56%。
作為川渝兩地的傳統優勢產業,目前川渝有汽車整車企業45家,各級配套商達到1600多家。2022年川渝共報送汽車供應鏈“白名單”企業約500家。全年兩地共生產汽車318萬輛,同比逆勢增長17%,展現出產業鏈合作的強大韌性。
傳統優勢產業正實現融合發展。川渝聯合成立汽車、電子產業工作專班,共建產業鏈供需信息對接平臺、聯合對外招商、共建產業合作園區,攜手推動汽車產業向新能源、智能網聯,電子產業向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體系轉型升級。
新興產業也正加快崛起。近期,成渝電走廊充換電重卡項目在成都市龍泉驛區民生物流園正式啟動運營。這是全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新能源重卡充換電一體化走廊,也是第一個打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綠色能源集卡項目。
該項目將在成渝高速4處地點建設6座充換電站,目前已實現資中停車區充換電站和龍泉民生物流園充換電站建成開通,新能源重卡僅需3到5分鐘便可完成換電,有效解決新能源重卡中長途補能難題和續航焦慮,提高運輸效率,可節約物流成本30%。
蜀道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四川省屬國企排頭兵,蜀道集團2023年投資計劃共計1507億元,與2022年投資完成額960億元相比,同比增加近57%,納入計劃的重大項目中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相關的項目共有53個。
目前,川渝正合力打造成渝氫走廊、電走廊、智行走廊,加快推動氫能及燃料汽車電池應用示范,重慶、宜賓被列入國家首批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川渝間已建成11條省際高速公路電走廊。
一列中歐班列(成渝)緩緩駛出成都國際鐵路港。
新華社發(胡志強 攝)
高能級平臺合作“向縱深推進”
三年來,瞄準建設改革開放新高地的目標,國資國企不斷助力川渝兩地打造高能級平臺,將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推進。
2021年1月1日,成都、重慶兩地同時發出2021年中歐班列(成渝)號首趟列車。這是國鐵集團首次批準兩地中歐班列統一品牌,并使用統一名稱開展品牌宣傳推廣。截至目前,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量已突破20000列,運行線路拓展近40條,輻射亞歐超100個城市。
同時,川渝兩地攜手開拓西部陸海新通道。2022年,以川渝為主要支撐點的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逆勢提速——新開通線路78條,是2021年的5倍多,物流網絡已覆蓋119個國家和地區的393個港口。
如今在成渝地區,內陸開放高地正加速崛起——向東,可沿長江黃金水道出海;向西,中歐班列(成渝)號可直達歐洲;向南,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達東南亞等區域;向北,從成渝地區出發的國際班列可直達莫斯科……
平臺不僅限于推動開放,在國資國企帶動下,各類高能級平臺也成為川渝兩地合作的橋梁,發布成渝經濟圈指數,構建川渝共同產權市場互聯網平臺,兩地國資國企平臺合作不斷走深走實。
推出成渝經濟圈指數。在川渝國資委推動下,成渝經濟圈指數于2021年3月底順利獲得深交所和證監會批文,并于當年4月7日由中證指數公司正式公告發布。成渝經濟圈指數ETF基金首發規模約36.89億元,作為區域經濟運行晴雨表,該指數匯聚了川渝地區在食品飲料、醫藥生物、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等優勢特色產業上的100家優秀上市公司。
設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基金。由四川發展與重慶渝富控股、重慶高新區、重慶地產集團等共同發起設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基金,采取母子基金聯動的方式運作,吸引和撬動更多資本、產業、項目落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成渝基金備案規模和協議規模為31.72億元,已成功落地2只子基金,首批子基金規模超過60億元,資金撬動比例超過1:20。
打造“川渝共同產權市場互聯網平臺”。2020年9月,由四川發展旗下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集團打造的“川渝共同產權市場互聯網平臺”上線,截至2022年12月31日,該平臺線上成交項目21119宗,成交金額1268.01億元。
此外,四川省旅投集團與重慶市旅投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致力于兩地在旅游目的地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等領域開展合作,進一步促進川渝文旅產業的縱向區域融合發展。目前已推動“智游天府”“惠游重慶”平臺運營合作項目,實現兩大省級線上文旅數字化平臺運營互聯互通,共建文旅產業大數據平臺,構建川渝文旅行業“朋友圈”,構建文旅企業數字化管理平臺。
內蒙古堅持預防為主、科學治理、合理利用,持續開展科學攻堅,為防沙治沙貢獻著“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