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酒股價節節拔高 可持續性遭遇質疑
今年以來,貴州茅臺股價持續上漲,目前已經穩定在每股680元左右,飛天茅臺的終端銷售價格也是一漲再漲。對此,不斷有人表示,貴州茅臺現在的股價已經嚴重偏離了企業經營層面的真實價值,已經與貴州茅臺的經營實體和企業的意愿嚴重背離;茅臺酒的價格也已經相當之高。但也有人認為,貴州茅臺的股價表現依舊堅挺,核心產品在終端市場上依然還是緊俏。不可否認的是,不僅茅臺成為資本市場明星,多數知名品牌白酒也水漲船高,甚至整個白酒行業股價表現突出,市值也高高在上。
中國資本市場奇葩多,白酒業的一枝獨秀可能算是一朵,茅臺的股價飛天、市值驚人是更大的一朵。前幾年,白酒曾經在被說成不健康、多飲有害的酒類,餐桌上似乎成了紅酒的天下。但是,白酒經歷了低谷,卻鳳凰涅槃,繼續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寵兒。八項規定曾經讓人們對高檔白酒的未來產生懷疑,不過只有短暫的沖擊,受歡迎的高檔白酒依然故我,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從產業的技術含量來說,白酒只能算是“傳統”,與高新技術毫不沾邊;從投資者喜歡的追捧來講,白酒很難有爆發式的增長和充分的想象空間。但是,就是這樣的行業,怎么股價會一飛沖天?怎么市值會一鳴驚人?中國資本市場的這一“特色”,究竟有沒有可持續性?畢竟,僅僅依靠“喝白酒”喝不出支柱產業。
高速公路又見上市 過路費用減免真難
12月21日晚間,招商公路發布公告稱,通過吸收合并華北高速,招商公路將于12月25日在深交所上市。但就在招商公路上市前的最后一個交易日也就是12月22日,A股市場主要指數收于重要阻力位之下,且上周末連續遭遇“央行回籠資金800億”、“IPO單家融資再破年內紀錄”、“本周限售股解禁飆升5倍”三大利空偷襲。那么,三重利空正逢招商公路上市會否導致消失許久的“巨無霸魔咒”再度現身?證券人士認為短期壓力集中釋放后,春季行情更值得看好,投資者應積極備戰。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越是接近年底,消息面往往比較平靜甚至偏暖。但這次諸多利空年底集中釋放,而年后恰好是定向降準、信貸高峰,那么主力完全有可能通過劇烈釋放風險的方式,實現技術上的“誘空”,從而砸出恐慌盤后筑底并開啟春季行情。
中國收費高速公路多,據說占世界的70%。為什么多?背后是上市公司可能是原因之一。因為做了上市公司,就要有業績要求,就要有贏利壓力,不收費怎么實現這些目標?這可能也是輿論和公眾雖然強烈要求減免收費而不得結果的內因,也是收費時間難以縮短、收費標準難以下調的內因。其實,誰都知道中國物流成本高,而高速公路收費過高無疑是最重要的原因。高速公路的超載屢禁不止,對貨車的過高收費難道不是根本問題?在國力已經今非昔比的情況下,借債修路、收費養路的模式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在國力允許的條件下,應該逐步把公路“劃私為公”,讓高速公路恢復姓“公”的本來面目,讓多數高速公路免費行駛不再是遙遠的夢。
老字號不再一枝獨秀 價格貴難成大眾喜好
提及老字號烤鴨品牌,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中國全聚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創建于1864年的老字號品牌,堪稱“烤鴨第一股”,其一舉一動都備受市場矚目。然而,自11月9日以來,全聚德市值蒸發超過10億元,引起了投資者的關注和擔憂。曾經備受追捧的中華老字號、餐飲業明星股,人們不禁要問:全聚德究竟怎么了?作為中國最知名的餐飲老字號之一,不得不提的是,如今的全聚德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外加現在的烤鴨品牌逐漸增多,全聚德單靠“中華老字號”的招牌如何從競爭中獲勝?值得關注的是,全聚德這些年一直都在“嘗鮮”中,但總體收效甚微。
全聚德歷史老、名聲大,在全國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過去游客到北京來,似乎都要嘗嘗這最具北京特色的佳肴。但是平心而論,作為北京人,這些年你去過全聚德吃一頓嗎?作為到北京旅游的游客,你去過全聚德用餐嗎?回答“沒有”的可能不在少數,本人至少也有十年沒去過了。其實,這期間多次吃過烤鴨,只不過沒去這家知名店鋪而已。為什么?價格高、服務水平卻一般,一只鴨子至少比一般餐館貴一倍甚至更多,除非有特殊要求,否則誰去當冤大頭呢?再者,烤鴨技術并非高精尖,許多飯店已經熟練掌握,去這些飯店品嘗,效果差不多少。加上店鋪的分布(即使算上加盟店)不夠廣,何必去自找麻煩呢?看似一個個別問題,卻有一些普遍規律可以探尋:知名品牌也不能“終身制”,皇帝女兒也要想想如何才能嫁得更好!
ST公司保殼戰又拉開 賣資產賣房以求扭虧
每年年底對于ST公司來說,保殼成首要任務??v觀ST公司的保殼大戰,可謂是花樣百出,賣房、賣地,拿政府補貼等慣用的保殼伎倆正在ST公司中上演,另外,實施1元錢賣股權的事情也時有發生。近日,ST慧球發布一則公告,公司擬以1元的價格出售全資孫公司沈陽遼原物業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交易完成后,預計產生處置收益約120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ST慧球今年三季報凈利潤為虧損970萬元,出售遼原物業獲得1200萬元受益,對于公司來說意義不言而喻。在業內人士看來,年底對于業績壓力較大的公司來說,它們會選擇出售資產或者依靠政府補貼來美化業績報表,而對于ST公司來說,如果不能扭虧則意味著公司面臨退市的風險,因此,它們會想盡辦法來實現扭虧。截至12月21日,有25家ST公司發布了2017年業績預告,僅有10家公司預計全年業績扭虧,有4家公司減虧,4家公司續虧,1家公司增虧,1家表示業績略減,另外幾家公司表示全年業績不確定。
一般來說,上市公司不會輕易放棄資本市場這個平臺,它們會想盡一切辦法來保殼,有些辦法盡管說起來不那么好聽。年關難過年年過,保殼不易歲歲保,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又一奇觀。根據歷年來ST公司保殼的操作手法,“剝離資產、債務重整、政府補貼、資產重組”老四樣,是ST公司慣用的保殼伎倆。不少公司從11月份開始,就開始賣股權或者賣房子來“保殼”,所謂“崽賣爺田不心疼”,為了賬面好看不惜拼掉老本。這樣的扭虧為盈對企業經營有多大意義?這樣的資產重組對企業發展有何實際價值?對于ST公司,究竟該如何監管、如何要求,還是有不少實際問題,比如,對于如何才算扭虧為盈要有更科學的標準。如果年年要靠出賣資產殘喘,經營上毫無建樹,這樣的企業留在資本市場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