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3月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新基建”對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意義何在?“新基建”帶來哪些新機遇?如何看待“新基建”的未來發展空間?從今日起,本報推出“新基建?新機遇”專欄,報道“新基建”在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扎實做法和創新實踐,見證中國經濟的強大韌勁和澎湃活力。敬請關注。
安徽滁州聯手華為云助推轉型升級
搭車云經濟?企業降成本
記者??吳??姍
隨著中國5G開啟正式商用,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主動上云,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部門、傳統企業、科技公司等多方,在合作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試驗出新的可能。日前,記者走進安徽滁州,探訪華為云與政企客戶如何抓住產業升級周期的機遇,加速當地產業智能化進程,加強當地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業務交到公有云,服務享受個性化
“公司上云后,硬件投入成本減少近2/3。”康佳集團控股的安徽康佳電子有限公司信息技術專家朱華滿意地說。他告訴記者,過去,公司在硬件方面投入較大,公司將服務器和部分應用系統遷移到華為云上,再配合其他方面的優化,年度節約成本近500萬元。
簡單地說,“上云”是指將IT基礎架構部署到云端,利用網絡獲取更便捷的計算、存儲、數據、應用等服務。而說起“上云”的好處,康佳等先行試水企業滔滔不絕:降低運行成本、提升研發效率、用更少人力支持同量用戶。
安徽康佳還有哪些業務正在上云?據了解,文件管理上,通過在華為云上部署應用ECS彈性云服務器以更安全地管理數據和文件;開發環境上,利用網上資源和開發工具來實現多人多功能跨區域協同辦公;安防部署上,推出適合移動辦公需求的新一代視頻監控設施……朱華以安防部署工作舉例,“公司一個廠區就有200多個攝像頭,上云后依靠高速、大流量網絡,才能實現實時定位追蹤、后臺數據分析,方便管理人員及時了解現場,將過去的事后追溯變成事前管控和事中跟蹤。”
目前,安徽康佳主要使用公有云部署一些非核心系統,這個做法在業界較為超前。“實際上,公司內部對于是否上云爭論許久。”朱華透露,一方面是現有服務器還能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是當時5G技術不夠成熟,導致不少云端功能無法實現,而完全靠自己研發成本太高。
此外,康佳集團還將把ERP等核心系統逐步遷移上云,并且雙方合作已涉及產品層面,現有的電視制造業務將與華為智慧屏進行融合,研制更高端的電視產品。
“華為提供的是一套從芯片到推理平臺再到一站式開發環境的完善服務。”滁州華為智能家居云創新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除了云服務,華為還提供訓練平臺、連接方式、智能語音、智能圖像等幾千項服務,但服務的公司具體需要哪些幫助,需要雙方共同協商,定制個性化解決方案。應該說,更多傳統企業通過上云,有了成為科技創新驅動型公司的可能。
發揮區位效應,釋放技術優勢
安徽康佳上云,是滁州企業智能化升級的縮影。滁州與華為嘗試深度合作,推動著產業優勢與科技優勢進一步結合。
2018年8月,滁州市人民政府就與華為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雙方簽訂了“滁州華為云計算大數據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智能家居云、智慧城市、軟件開發云三個領域開展合作,進一步挖掘滁州市區位、人才、服務、生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優勢。
以滁州家電家居企業為例,滁州聚集了西門子、創維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形成具有一定規模與核心競爭力的區域性產業群。“在萬物互聯的數字化發展方向下,滁州產業升級換代的轉型需求促成了滁州與華為的合作。”滁州市副市長姚志表示,滁州與京東、蘇寧易購等企業也有合作,但主要解決的是線上銷售問題,與華為合作是希望利用華為云計算等技術幫助本地企業轉型升級,也借助華為品牌影響力使滁州的產業群更多被看見。
那么,如何更好發揮和承載華為等科技團隊的技術引擎作用?
2018年,滁州高教科創城入駐無人機企業、機器人企業等十多家智能制造企業。“我們發現,企業升級過程中依賴的一些歐美國家技術,國內有科研團隊也能夠實現,只是溝通渠道需要進一步打通。”滁州高教科創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王昭文談道,不久前滁州一家企業升級換代,原本要花費幾億元購買國外設備,引進的某科研院所專家表示可以用低很多的價格提供同樣的技術支持,幫企業省了一大筆錢。
王昭文感受到,“包括華為等走在技術潮流尖端的企業或團隊,具備強大技術能力和輻射效應,能帶動一批與其產業鏈相關的企業來滁州,其技術可以滲透到更多行業更多領域,這也需要滁州高教科創城發揮更多技術銜接、資源配置作用,園區多方還有很大合作空間。”
實際上,政企上云漸成主流趨勢,越來越多的用戶嘗試用“云”來解決傳統線下場景存在的難題,數以萬計的企業在數字化轉型的關口上云破局,但一切才剛剛開始。去年公布的《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中國各行業企業上云率約40%,遠低于歐美國家。培養起用戶對云計算的信任,解決好用戶擔憂的安全性問題,才能真正實現“上云是常態,不上云是例外”,而這也需要科技力量更多延伸到地方。
截至去年底,江蘇企業上云數量已超25萬家
實現云共享?推進智能化
記者??曹樹林
“與華為云深度合作,我們將加快新日工業互聯網應用步伐,推動企業進一步提質增效。”江蘇省新日電動車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潘勝利說。
從2018年開始,江蘇省啟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365工程”。江蘇省聯合華為,重點圍繞五星級上云企業、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創新發展主體,聚焦新能源裝備、工程機械、物聯網、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核心信息技術、汽車及零配件等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努力打造50個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標桿項目,助力江蘇工業互聯網發展示范區建設。
江蘇省企業兩化融合水平指數已連續五年保持全國前列。江蘇省工信廳副廳長胡學同介紹,經過多方共同努力,截至2019年底,江蘇省企業上云數量已超過25萬家,星級上云企業超3000家,建成標桿工廠34家,創建“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特色產業基地11個。
云計算成為基礎公共服務
近年來,云計算迅猛發展,就像供水供電一樣,逐漸成為一種基礎公共服務。
江蘇省“365工程”提出,充分發揮華為“云+聯接”能力,為江蘇制造業提供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服務,完成好工業互聯網建設咨詢、工業互聯網網絡提升、企業云化應用服務、工業互聯網平臺合作建設、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標桿建設、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試點區建設等6項主要任務。
潘勝利說,企業自建計算中心有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機房設備采購成本高,后期運維成本也很高;二是企業自建云的算力在有些場景是不足的,有些場景又是浪費的。而企業上云可以完美解決這些問題。
在當地政府的引導、支持下,新日電動車與華為ROMA云開展深度合作,與華為在網絡軟件服務、商務智能等領域也廣泛合作,不斷提高企業的信息化應用水平。潘勝利說,新日電動車的數據倉庫、供應商管理系統、訂貨系統、門店管理系統、市場人員管理系統等都將陸續上云。“上云之后,企業運營的成本會降低,用戶的體驗會更好。”潘勝利說。
江蘇省工信廳兩化融合推進處處長王萬軍介紹,目前“365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效。華為已與蘇州、無錫、常州等多個工業園區或重點企業開展合作,與江蘇省380多家企業開展“一對一”合作,形成了一些很好的應用,為江蘇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助力。
常州市新北區創新中心董事長司燕青表示,目前國家正在積極推動智能制造和企業上云,而常州作為工業明星城市,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幫助企業轉型升級。2019年,該中心已經助推150家企業上云,其中包括12家工業互聯網標桿企業。
企業上云可顯著降成本
常州市宏發縱橫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談源表示,江蘇“365工程”幫助傳統制造企業實現了網絡化、信息化改造升級,有效提升了設計、生產效率和售后服務質量。
與華為云合作以后,宏發縱橫利用華為云提供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統、云仿真和云計算系統,實現了產品的快速迭代開發,設計成本顯著降低。
企業上云可以幫助企業顯著降低生產和管理成本、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提高企業效益和競爭力。
當下個性化定制、小批量多品種的需求越來越大,實體企業面臨著生產成本上升等困難,這倒逼企業通過數字化、信息化解決問題。江蘇瑞升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小江介紹,瑞升華主要從事機械蒸發再壓縮裝備設計和生產,這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產品,“可能一張圖紙只生產一臺裝備”。
華為云平臺上有一個專門做物聯網服務的公司叫深圳智物聯。張小江介紹,瑞升華采用了深圳智物聯的服務,把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幾百套設備的運行信息全部收集起來,實現了對設備運行數據的實時分析、計算,據此還可以給客戶提供及時有效的預警性維護提示,提高設備運行效率。他表示,下一步公司將繼續與華為合作,逐步將公司的物流信息、供應商信息等都統一到云平臺上,不斷提高生產智能化水平,用數據來指導生產,降低庫存、提高效益。
我國的城市區域能源管理還處于起步階段,管理效率和節能效率都比較低。中節能城市節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張曉靈介紹,借助華為云服務,公司可以把所有的數據上傳到云端進行統一存儲、分析、處理,深度挖掘數據價值,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次運維應用開發,形成一個智慧化的區域能源管理平臺,提高管理效率和節能效率。
王萬軍表示,下一步江蘇省工信廳將組織工業互聯網資源池企業跟華為合作,共同打造服務生態,帶動本土中小服務機構發展。此外,還要努力形成更多的行業解決方案,提高服務能力水平,以滿足企業對工業互聯網應用的需求。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26日 ? 11 版)
?
近日,長江上游水、公、鐵通道正加快恢復,物流“大動脈”基本暢通,但局部還有貨物壓倉的情況,物流業全面復蘇仍面臨一些制約因素。業內人士建議,加強全鏈條統籌協調,實施精準扶持,全面激活物流體系,為經濟復蘇提供有力支撐。
“以‘創業合伙人’理念引入戰略協同、深度契合的投資者,以員工持股綁定企業骨干人才,讓他們帶著風險金來‘打工’。”江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少雄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如是解讀背后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