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建信投資”)是首家獲批籌建、首家獲批開業的市場化債轉股(下稱“債轉股”)實施機構。作為債轉股實施機構里的“頭雁”,2020年建信投資債轉股業務有何新的變化?
建信投資有關負責人日前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2020年建信投資在過去業務發展的基礎上,債轉股業務發展全面升級,在募、投、管、退等多個環節進行優化,呈現出資金來源轉換、重點支持國企改革和戰新客戶、優化投資條款、全面強化投后管理以及投后賦能等新特點。
優化募、投、管、退多環節
來自建信投資的數據顯示,2020年建信投資重點布局國企改革類項目,全年新增落地項目包括9家央企、33家地方國有企業和7家民營企業。“2020年,建信投資在過去業務發展基礎上,債轉股業務發展全面升級,在募、投、管、退等多個環節進行優化。”建信投資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在募資環節,建信投資2020年主要通過發行金融債、發行債轉股投資計劃、設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方式融資。在投資環節,以2020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發布實施為契機,深度參與國企改革類項目,并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的支持力度。在投資條款設計上,更加突出對企業的業績約束和對管理層的目標考核。在投后管理上,強化派駐董監事的執行能力,將參與企業治理落到實處。在投后賦能上,充分利用投資覆蓋面廣、行業跨度大的優勢,打造“鏈接組網-共生共享-進化提升”的產業生態圈,推動持股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為債轉股企業間提升產業整合、推動改革、促進合作建立組織保障,形成企業間協同效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債轉股業務股權退出這個環節,建信投資也實現了業務創新。2020年9月,由建信投資主導、多方參與的市場首單轉股資產交易在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成功完成。該筆交易的完成標志著轉股資產集中交易新階段的正式開啟,使“募投管退”業務流程形成完整的閉環。
“股權投資退出渠道不通暢是當前制約債轉股發展的重要障礙。轉股資產交易平臺建立能夠提升股權資產流動性、提高信息透明度、逐步培育長期價值投資者,有利于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將社會資本有序轉化為股權資本。”上述負責人表示。
加強投后管理 抑制被投企業亂投資沖動
投后管理一直是債轉股實施機構能力的重要體現。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建信投資在完善被投企業公司治理方面作出了更多有益探索。
建信投資負責人介紹,作為有意愿、有能力深度優化企業治理的機構投資人,建信投資經過三年多參與國企改革的探索實踐,不斷總結歸納經驗,注重自上而下地推進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幫助企業提升治理水平、完善治理結構。“在某建筑企業混改項目中,建信投資幫助企業從無到有建立‘三會’,在7人董事會中派駐2名董事;推行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探索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打破‘大鍋飯’,建立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探索多種形式的股權和分紅激勵機制。”上述負責人表示。
在抑制企業亂投資方面,建信投資對于企業重大投融資等關鍵事項,積極爭取“一票否決權”,并在《公司章程》及協議中落實,實現有效制衡、有效治理。上述負責人舉例稱,某企業重大海外投資項目,因投資調研方案不充分,且脫離企業主營業務,在多方充分論證后,建信投資最終出具否決意見。
該負責人特別提及,針對企業重大項目推進情況及重大改革發展情況等,建信投資借鑒銀保監會對金融企業的年度治理談話,創新“股東治理談話”治理新手段,旨在建立外部機構投資人對管理層形式規范、目的明確、針對性強的“約談”機制,形成對管理層的有效監督,主動深入了解并督促企業改革發展。
不過,該負責人也表示,在投后管理方面,金融資產投資公司(下稱AIC)也面臨部分國企對新一輪國企改革、董事會建設認知不足以及專業能力不足等問題。該負責人建議,相關監管部門應加強頂層設計,加強對國有企業董事會建設,并給予市場化債轉股實施機構政策指導和支持,支持債轉股股東、外部董監事有效行使權利、發揮積極作用。
建議加強政策引導 搭建賦能合作平臺
盡管政策持續發力,但債轉股仍面臨包括募資難、退出難等現實問題,有待政策進一步予以解決。
“國內股權、債權融資結構長期失衡,市場缺乏長期限股權投資資金,導致債轉股資產與資金匹配性較差。市場化債轉股業務廣泛推廣僅三年多的時間,金融資產投資公司還未形成強大的品牌效應。此外,不少公司股權的一級市場價格長期嚴重高于二級市場價格,也增大了股權投資退出的難度。”該負責人稱。
對此,該負責人建議,一方面應對公募產品參與債轉股投資進行更充分的研究論證,暢通社會資金參與債轉股投資的通道;另一方面,解決債轉股投資計劃雙重征稅問題。
針對投后階段,該負責人也表示,投后階段應以提升企業價值為更高目標,提供增值賦能服務。這些方面剛剛起步探索,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遠遠難以滿足監管政策的要求以及投資標的企業的訴求。“目前各市場化債轉股實施機構均存在缺少經驗、人才缺乏、專業不足等問題,需要不斷學習、總結經驗,借助外部資源,搭建合作平臺,豐富手段,拓寬思路。建議監管部門加強政策引導,搭建賦能合作平臺,聚合資源建立并豐富行業專家庫、管理咨詢專業機構庫等,組織投后賦能的研討及論壇,促進相關專家和機構合作推進、賦能企業。”他說。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